1972年4月16日 (農歷三月初三),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殺。
少年川端,兩眼放射出銳利的光。
川端康成,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亞洲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1972年4月16日自殺身亡。
川端康成,1899年生于大阪。自幼失去父母,由祖父母帶大,極為任性孤獨和神經質,不愛上學,但有時學習起來成績還不錯,曾以學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府立中學——茨木中學。
川端康成因寫《伊豆舞女》而成名。善于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說《雪國》(1935-1948),與《千只鶴》(1949-1951)、《古都》(1961-1962)一起,于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川端康成喜歡清靜,對佛教情有獨鐘,晚年的業余愛好是書法,漢字寫得活靈活現,而內心卻異常地矛盾。對于獲獎后所帶來的榮譽和涌來的慕名者,心里十分厭惡,這與幼年的心理封閉有關。他對夫人發脾氣“家里并不是旅館,我也不是為客人活著的。”他對因自殺身亡的古賀春江的口頭禪極為贊賞,“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了。死就是生。”
川端康成在極度憂郁、矛盾中選擇了“最高的藝術”——自殺。
憂郁寡歡的川端常與貓為伴
在輕井澤的川端一家。左為養女麻紗子,中為夫人秀子。
川端善于用意識流的技巧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川端晚年喜愛書法,并很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