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13日 (農歷二月三十),我國恢復在萬國郵聯的合法權利。
萬國郵聯是萬國郵政聯盟的簡稱。1874年,22個國家的代表在瑞士首都伯爾尼舉行第一次國際郵政代表大會,簽訂了一項郵政公約即《伯爾尼條約》,并決定成立郵政總聯盟。1878年,郵政總聯盟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修改后的《伯爾尼條約》改名《萬國郵政公約》,并將該組織名稱定為萬國郵政聯盟。1948年,萬國郵聯正式成為聯合國關于國際郵政事務的專門機構,總部仍設在瑞士的伯爾尼。萬國郵聯現有會員國175個,這就是說,幾乎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加入了這個組織。萬國郵聯的宗旨是組織和改善國際郵政業務,促進國際郵政領域內的合作,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各種技術援助活動。盡管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通信上的應用,郵政的發展大為遜色,但它以投資少,可傳遞不同信息量的實物,保密性強,感情色彩豐富等特點,仍然受到人們的青睞。
我國于1914年3月1日加入萬國郵聯,但由于臺灣問題,新中國曾一度被萬國郵聯拒之門外。1972年4月13日萬國郵聯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在萬國郵聯中的唯一合法代表。現在我國任萬國郵聯執行理事會和郵政研究咨詢理事會的理事國。其實,我國的郵政源遠流長。早在殷周時代就出現了傳遞信息的郵驛,公文、公函都靠驛卒飛馬傳遞,這種形式一直沿續幾千年。直到清末才出現了近代郵政,結束了郵政只為官方傳遞文書的歷史。有趣的是,與其它國家不同,中國是先有郵票,后有郵局。1878年,中國就發行了第一套郵票——大龍票,而到1896年郵政總局才成立。原來,1857年清政府承擔了各國使館信差的責任,后來又商定,各國使館文書交中國同驛站代寄。1865年清政府將各使館文書的投遞交給總稅務司署辦理。海關收寄郵件的范圍逐漸擴大,便于1878年開始發行大龍郵票。大龍郵票上雖然印有大清國郵政局字樣,但那時郵政局實際上還未正式成立。直到1896年,郵政才從海關中獨立出來,正式開辦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