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3月8日 (農歷二月初八),吉林地區降落一次世界罕見的隕石雨。
1976年3月8日下午,宇宙空間一顆隕星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方向,以每秒十幾公里的速度墜入地球大氣層中。由于這顆隕星與稠密的大氣發生劇烈的磨擦,飛至吉林地區上空時,燃燒、發光,成為一個大火球,于8日15時01分59秒在吉林市郊區金珠公社上空發生爆炸。隕星爆炸后,以輻射狀向四面散落。大量碎小的隕石散落在吉林市郊區大屯公社李家大隊和永吉縣江密峰公社一帶;稍大塊的直落在金珠公社九座、南蘭大隊一帶;最大的3塊隕石沿著原來的飛行方向繼續向西偏南方向飛去,先后落在吉林市郊區九站公社三臺子大隊、孤店子公社大荒地大隊和永吉縣樺皮廠公社靠山大隊。最后一塊在15時02分36秒墜地時,穿破1.7米厚的凍土層,陷入地下6.5米深處,在地面上造成一個深3米、直徑2米多的大坑,當時震起的土浪高達數十米,土塊飛濺到百米以外。根據目前已經收集到的隕石分析,這次隕石雨散落的范圍約有500多平方公里,其間包括吉林市郊區、永吉縣、蛟河縣的7個公社,人口10余萬,沒有造成任何傷亡或損失。隕石雨降落后,當地群眾立即向有關部門做了報告。中國科學院迅速組成聯合調查組趕赴現場,在省、市科技部門的協助下,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考察工作。到目前為止,已收集到的隕石有100多塊。其中最小的重量在0.5公斤以下,有3塊每塊重量超過了100公斤。最大的一塊重量為1770公斤,大大超過了美國收藏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石隕石的重量(1078公斤)。這次隕石雨無論是數量、重量和散落的范圍,都是世界罕見的。它對于天文學、天體物理、高能物理、宇宙化學、天體史、地球史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據中國科學院聯合調查組初步分析鑒定,這次降落的隕石,形態多樣,有長方體、六面體、錐體等。隕石表面都有黑色、黑棕色的熔殼和大小不等的氣印。隕石所含的礦物主要是輝石、橄欖石,少量為鐵紋石、鎳紋石、磁鐵礦等金屬礦物,具有典型的球粒結構,故定名為“橄欖石——古銅輝石球粒隕石”。這些隕石所含的化學元素,經分析測定主要有:硅、鎂、鐵、硫、鈣、鎳、鋁等。
什么叫隕石?
隕石,是宇宙空間客觀存在的一種天體。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關于流星和隕石的記載,而且很早就對隕石有著正確的科學見解。如《史記·天官書》中說:“星墜至地,則石也。”
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有成千上萬個小行星。此外,地球附近的宇宙空間,還有許多星際物質,小的像微塵,大的像座山。這些天體都按照一定的速度和軌道運行。當星際物質或軌道特殊一點的個別小行星接近地球時,有時會進入大氣層,與大氣發生劇烈的撞擊、磨擦,生熱、燃燒、發光,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流星。
大多數流星在距離地面120公里以下的高空開始燃燒,小的“塵埃”在離地面幾十公里處已燒成灰燼。少數體積大的由于受空氣阻力的影響,速度越來越慢地隕落,這種落到地面上來的流星的殘余部分,就是隕星,或叫隕石。每年隕落到地球上的隕石很多,但大多數體積很小,而且大都落到海洋和人跡罕到的地方,很難發現。有時,隕星先在高空中爆炸,再像一陣“石雨”那樣散落下來,這就是更為少見的隕石雨現象。
隕石表面一般都有深褐色的硬殼,這是在高溫下熔化以后,又在速度降低時逐漸冷卻形成的。隕石表面的另一個特征是,有許多像河蚌殼形狀的小坑,這是它與空氣磨擦燃燒后的痕跡,科學術語叫做氣印。人們可以根據凹痕的形狀,判斷出這顆隕石是朝哪個方向飛行的。根據隕石所含的成分,可以分為三類,即:鐵隕石、石鐵隕石和石隕石。對隕石的化學分析表明,組成隕石的各種化學元素,都是地球上已知的,也就是組成太陽系其它天體的同樣的元素。
隕石在現代科學研究中有重要價值。這種珍貴的宇宙樣品不僅為我們帶來許多宇宙空間的信息,還將為一系列科研領域提供不可多得的情報。
新中國成立后到這次為止,已發現和收集到了三次隕石雨。第一次是1958八年在廣西南丹縣發現了我國明朝時期隕落的鐵隕石雨;第二次是1971年落在吉林省雙陽縣境內的石隕石雨;這次是世界歷史上罕見的一次石隕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