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克萊本
2013年2月27日,美國著名鋼琴家范克萊本逝世,享年78歲。
美國著名的古典鋼琴家范克萊本(Van Cliburn)因骨癌于2月27日早晨在美國去世,享年78歲。
人物簡介
范克萊本,美國鋼琴家,生于路易斯安那州,4歲登臺演出,13歲在德克薩斯州的鋼琴比賽上獲獎后受聘于休斯敦交響樂團,15歲進入紐約茱莉亞學院師從RosinaLhevinne學琴。1958年參加原蘇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獲一等獎,蜚聲國際樂壇。1978年宣布退出樂壇,1987年才應里根總統之邀,在白宮為戈爾巴喬夫的到來重登樂壇。1989年曾重返蘇聯,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演出,自此事業和名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2003年,獲總統自由勛章。
2013年2月27日在得克薩斯州病逝,享年78歲。
主要經歷
1934年,范克萊本出生于美國路易斯安那的士里波特,4歲開始學琴,17歲前都由母親教授鋼琴。克萊本的母親是位鋼琴教師,曾經跟隨李斯特的學生阿圖弗利德海姆學藝。克萊本12歲在美國國家鋼琴大賽青少年組獲獎,三年后進入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師從名師羅西娜列文涅。后來克萊本自己回憶說,列文涅是范克萊本母親的偶像,她覺得只有列文涅夫人才有資格當克萊本的老師。
范克萊本在青年時期就掌握了扎實的演奏技巧,具有簡樸熱情的演奏風格,在他演奏的黃金時期,有著高妙無瑕的技術、如訴如歌的音色和出神入化的音樂表現力,擅長演奏浪漫派的作品。
顯然羅西娜列文涅是克萊本命中的貴人。她推薦克萊本參加柴可夫斯基大賽,而當時,名噪一時、音樂人才輩出的蘇聯鋼琴學派從來沒有把任何美國人放在眼里。因此,當這匹黑馬回到美國時,等待他的是凱旋英雄般的高規格款待總統下令州長去機場迎接,紐約州州長代表總統親陪獲冠軍的范克萊本坐著敞篷汽車進入紐約市區,紐約城萬人空巷上街夾道歡迎,然后他又得到總統接見。他登上時代雜志當期的封面,標題是征服了蘇聯的得克薩斯人。
再之后,與世界各大著名樂團簽約、巡回在世界各地舉辦音樂會、成為聞名全球的演奏家,范克萊本的音樂之路從此順風順水成為一條陽關大道。在獲獎后的幾年里,克萊本的人氣一路飆升,這位年輕音樂家的音樂會門票總是輕而易舉銷售一空,所到之處也必定引起騷亂,甚至讓整個貓王俱樂部的歌迷都改投他的門下。他與俄羅斯指揮基里爾康德拉辛合作錄制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成為首張達到白金唱片銷量的古典音樂專輯。
1958年,他再次登上時代雜志封面,并被評價為史上首個集霍洛維茲、列勃拉斯和貓王才華于一身的人。他的聽眾包括歐、亞、美洲各國的王室、首腦,自杜魯門之后的每一任美國總統都聽過他的音樂會。
克萊本的音樂生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有過一段空白。1974年,克萊本的父親去世令克萊本萌生退隱之意,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照顧母親。1978年,克萊本取消了所有的演出,正式退出樂壇,他給出的理由是想充分休息并享受生活。這一退休,就是十年,我知道遲早有一天,我得為自己休息一下。
克萊本回憶說,其實赴俄國比賽前我就說過,我知道往后一生都會很忙碌,但是我想在中途好好休息一會兒。忙于演奏時,你會有很多事想做卻找不到時間完成。我想聽更多歌劇、欣賞更多好友的音樂會,我希望能輕松自在的旅行而沒有演奏的壓力。不過說實話,我自己也沒想到這個中場休息居然會長達十年。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或許是我喜歡這樣輕松簡單的生活,在這段期間,我也會看新聞,總會被類似范克萊本隱居之類的文章嚇到。我想,你們根本不了解我,我的生活離隱居可差遠了。我喜歡社交,我喜歡接近人群,我只不過是沒有在臺上演出罷了。
1987年,美國總統里根為了在白宮接待戈爾巴喬夫,特地邀請克萊本到白宮演出。這也成為克萊本正式復出的契機。第二天,克萊本為戈爾巴喬夫演奏的錄像帶立刻傳遍全球各地,十年過去,這個世界并沒有將它遺忘。這之后,他的演奏生涯迎來了第二個高峰,他的風格比以前更大膽、自信而且華麗。
1989年,戈爾巴喬夫夫人邀請克萊本到俄國為她支持的慈善機關演出。克萊本欣然同意并于1989年夏天到俄國與費城管弦團合作柴可夫斯基與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
克萊本的生涯再度達到高峰,他的風格比以前更大膽、自信而且華麗。
克萊本1989年回到莫斯科與彼得堡演出后,克萊本并沒有再度退隱,在他的晚年,每年至少會舉辦十二場以上的音樂會,演出地點從美國廣至日本。對克萊本而言,生活似乎變得愉快多了;除了再振聲名,他終于在德州佛特沃斯定居下來,而這里也正是每四年舉辦一次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大本營。
2013年2月27日早晨,范克萊本因骨癌在美國沃恩堡的家中去世,享年78歲,這也是古典音樂界一周之內失去的第三位巨匠。
范克萊本的演奏藝術
●克萊本的演奏方式
克萊本的演奏方式近乎完美地符合標準,演奏時上身筆直,手肘高度在鍵盤之上,這保證他落鍵過程中上肢完全放松,不必使用大臂的推動來保持放松(請聯想阿勞或者古爾德這樣靠大臂驅動落鍵的典型)。與演奏方式類似的魯賓斯坦不同,克萊本下身力量較為少用(我們可以看到魯賓斯坦經常彈到跳起來),基本靠手臂驅動落鍵,比魯賓斯坦動作更輕松;同樣坐得筆直的霍洛維茨,則在演奏中對鍵盤施加了更多背部的壓迫力。
●克萊本的音色
演奏方式的特點釀造了他個人的音色,大致特點可以對應如下:
少使用大臂推動音頭的擠壓時間較短(阿勞的音量就給人感覺要很長時間才釋放完)
少使用下身力量琴弦的震動成分較低(這是所謂金屬聲的來源,請聯想震得頭暈的感覺)
不施加背部壓迫音頭不因反彈而急促(不妨觀察王羽佳的演奏姿勢,而她就喜歡那種短促的音粒)
翻譯過來就是:金色般的光輝(還沒到質地那種硬度),揮灑自如的氣度,有克制的情感屬于演奏俄派作品的完美方案。
只是使用這么省力的演奏方式也不是一點兒缺陷沒有,這么多少使用的結果就是他的音色并不特別靈活(并非不夠豐富),變化空間比較有限。畢竟音色是音樂的推動源頭,源頭的可能性不足造成了克萊本在各方面的局限。
例如他的和弦,就往往有千篇一律之嫌,不同音域的層次關系似乎總是固定著的。另外,他的音色并不以爆發力見長,他也缺乏足夠的意志駕馭較為渾厚的聲音,這導致他的句法和節奏的彈性比較單一。但他的走句另有來自其他方面的感染力。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
1962年,以范克萊本命名的國際鋼琴比賽啟動,每4年在得克薩斯州的沃思堡舉行一次,如今已發展為與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波蘭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英國利茲國際鋼琴比賽齊名的國際四大鋼琴賽事之一。
我們知道,古典音樂是永恒的、永無止境的,正是這種永無止境的精神讓古典音樂成為照亮這個世界人們精神的一盞明燈。克萊本曾這么說。基于這樣的崇高理想,范克萊本創辦了以他自己命名的鋼琴比賽,以幫助更多的年輕人走上職業音樂家的道路。
今天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已經被認為是世界上難度最大的鋼琴比賽。整個賽程分初賽、半決賽和決賽,比賽時間長達半個月。初賽要求演奏50分鐘的獨奏音樂會。半決賽要求演奏60分鐘獨奏音樂會或室內作品音樂會和美國當代作曲家專門為比賽創作的新作品。決賽要求一場獨奏音樂會和兩首協奏曲
乙巳年正月三十日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