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6年前的今天,1918年2月17日 (農歷正月初七),山東蒲臺處黃河因冰塊堵塞河道而決口。
1918年2月17日 山東蒲臺處黃河因冰塊堵塞河道而決口。
歷史上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從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園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記載的決口泛濫年份有543年,決堤次數達1590余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記載的黃河下游河道,大體經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稱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現行河道,其間1128年前,河走現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現行河道以南,奪淮入海,災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長江下游約25萬平方千米的地區。每次決口泛濫都造成慘重損失。1933年下游決口54處,受災面積1.l萬多平方千米,受災人口達360多萬人。1938年國民黨政府扒開鄭州以北花園口黃河大堤,淹死89萬人,造成著名的黃泛區。
乙巳年正月二十日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