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0年前的今天,1904年2月12日 (農歷臘月廿七),清廷宣布在日俄戰爭中嚴守中立。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沙俄乘機出兵占領東北全境,企圖據為己有,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和世界輿論的指責。日本借機與英國訂立反俄軍事同盟,要求俄國撤出在中國東北的占領軍,雙方談判沒有結果。日本便依仗英國的軍事支持和英美等國的經濟援助,1904年2月8日派遣海軍偷襲停泊在旅順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艦隊,并擊沉在朝鮮仁川的俄國軍艦。日俄兩國遂于2月10日同時宣戰。
日俄戰爭爆發后,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在東北三省能以外地區嚴守中立,讓出東北地區作戰場,坐視日俄兩國在中國境內為爭奪在中國的勢力范圍而廝殺。腐敗至極的清政府無力約束交戰雙方,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
1905年9月5日,日俄兩國在美國簽訂了《樸次茅斯和約》,背著中國,擅自在中國東北劃分“勢力范圍”。根據條約,俄國將過去所霸占我國的庫頁島南半部(北緯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島嶼割讓給日本,將旅順、大連及附近領土領海的租借權讓給日本,俄國還承認朝鮮為日本的“保護國”。條約簽訂后,日、俄兩國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給與承認。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壓力下,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除了接受日、俄《樸次茅斯和約》中的所有規定外,還額外給日本以某些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