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9年前的今天,1895年2月10日 (農歷正月十六),中日海戰中北洋海軍定遠號管帶劉步蟾殉國。
劉步蟾
1895年2月10日,山東省威海灣內外,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侵華日軍不僅從劉公島以外的海中以艦隊布陣,完全控制了威海灣內殘存的北洋海軍的出路,而且以陸軍占領了威海衛陸上的全部中國炮臺。這樣,海岸、海上,內外夾擊,()使北洋海軍只能固守在劉公島上和傍島的威海灣內。
這時,只見威海海面上有一艘中國巨艦,仍頑強地抗擊海上、陸上的敵人,不時發射出憤怒的炮彈。原來這就是具有6000匹馬力、7500噸的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這艘鐵甲艦的噸位和巨炮口徑都超過當時日軍的所有艦只,它的管帶(艦長)又是我國第一批官費留英的學生劉步蟾。他不光熟悉海戰技術,而且英勇善戰。定遠艦上的海軍士兵多是沿海勞動人民的子弟,不但平時訓練刻苦,而且熱愛祖國,戰時非常勇敢。就在四、五個月以前的中日黃海大戰中,劉步蟾在海軍提督受傷后,代替了丁汝昌督戰,成為整個黃海大戰中中國海軍的主要指揮者,重創了敵人。
劉步蟾(1852~1895)字子香,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同治六年(1867)考入福州船政后學堂,學習航海、槍炮各學科,畢業考試第一名。1870年在建威練船實習,四年后升該艦管帶。1877年到英國,留學三年,經英國海軍部考試,獲優等文憑。回國后,留任北洋,派充鎮北艦管帶。 1882年,赴德國協駕定遠等艦,三年后帶艦回國,派充定遠艦管帶,授參將,不久升副將。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由于他“才明識遠,饒有干略”,被擢升右翼總兵。
然而,就是這位劉步蟾,卻在這一天不得已親自下令“沉船”。原來“定遠”艦已受重傷,艦上的彈藥也已經用盡。為了不使艦只落入敵人手中,劉步蟾才毅然決定沉船。
就在定遠艦沉入祖國海灣內的當晚,劉步蟾也在劉公島自殺殉國了,做到“艦亡與亡,志節凜然”。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