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資華筠去世.
資華筠,女,1936年3月出生,漢族,原籍湖南。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評議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第五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12年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中國舞蹈藝術終身成就獎。
2014年12月9日在北京去世。
成績綜述
1950年入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央歌舞團獨舞演員、藝委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中國舞協第三至五屆理事。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資華筠1936年生。國家一級演員,研究員。歷任中央歌舞團領舞、獨舞領銜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F任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5-10屆)委員。
資華筠是目前我國舞蹈界惟一獲雙項正高職稱(國家一級演員、研究員)的專家,無論在舞蹈表演、舞蹈理論、舞蹈教學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同行及公眾中享有較高威望。出訪過50多個國家,為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舞蹈表演藝術家和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資華筠,因病醫治無效,2014年12月9日在京去世。
自學成材
受家庭書香氣息的熏染和不甘于社會上對舞蹈演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偏見,資華筠長期堅持自學。她曾于1956年至1958年在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進修,于1981年至1984年在陳翰笙英語研修班學習英語,但更多的是靠她見縫插針、零存整取式的學習方式,長期堅持不懈地自學。文革前,資華筠已經積攢了20多本讀書筆記。她自嘲:自取百家奶,各門功課都是半瓶子醋,但也慶幸免受應試教育之苦。她總結了一套學習方法,將讀書分為:瀏覽、通讀、精讀;采取選擇性記憶;重視他人的鮮活經驗,將所學知識格式化后儲存于腦海,隨時靈活調用。
資耀華和家人
出生名門
1917年春天,當資耀華就要離別故鄉湖南耒陽市田心鋪資家坳時,一股親切而悲涼的詩意涌上了他的心頭。山上路旁,一草一木,好像都在向我點頭,留戀惜別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在送他的堂哥的頻頻催促下,他踉踉蹌蹌,一步一回頭,灑淚踏上了去日本留學之路。
資耀華,中國銀行界耆宿,著名金融學家,金融文化界的泰斗級人物。最為有趣的是,他曾被兩個大人物接見過,蔣介石夸他抗戰有功,很好、很好,毛主席夸他做了有益的工作,很好、很好。
他生于1900年,親身經歷滿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代,早年留學日本并畢業于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院,后又兩度赴美國研究和考察,得到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老板陳光甫賞識,歷任調查部主任、天津分行經理、華北管轄行總負責人,是二十世紀上半葉華資銀行中的杰出人物。解放后,任上海商業銀行總經理、公私合營銀行總管理處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1959年起任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主任,直至1996年去世。他是第一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還是民建中央常委。其專著《貨幣論》、《國際匯兌之理論與實務》、《英美銀行制度論》、《信托及信托公司論》,出版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當時屬于前沿,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有較大的理論建樹和實用價值。主編《清代貨幣史資料》、《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清代外債史資料》,為其解放以后主要心血結晶,參與人員眾多,規模龐大,資料珍貴而豐富,為金融史領域重要參考資料。
資耀華在金融文化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國內至今無人能望其項背,這也是他備受世人推崇的原因。然而少有人注意到的是,他為中國培育了三個優秀女兒,她們在各自領域卓有建樹,成名成家。由于資耀華一生奉行規規矩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的原則,不事張揚,做人低調,達于極至,近乎迂闊,其在外界的名聲甚至遠不如他的三個女兒:資中筠、資華筠、資民筠。
在資耀華1990年完成、2005年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自傳《世紀足音凡人小事八十年》中,里面有多處涉及家人的篇幅,并配有大量的圖片,從中可以看出他頗重親情,是一個家庭觀念很重的男人。書末附有資家三姐妹的回憶文章,資中筠《殘缺的追憶》,資華筠《寫在父親的回憶錄再版之前》,資民筠《點滴回憶》,她們說起自己的父親言語中都很驕傲。資中筠曾戲稱家徒四壁,因為不掛字畫也沒有什么古董擺設。她說:小時候父親扮演的是游戲伴侶,總是盡可能抽時間陪我們三姐妹玩,但對于原則性的問題從來不縱容。例如遲到、懶惰還有說謊,這些都是他極度厭惡的。所以我們三姐妹從小就養成了嚴格守時的習慣,受用終身。父母離開我們的日子愈加久遠,愈發感到那不成文的家訓是我們挺直腰板做人的精神支柱,是父親留給我們惟一的財富。
父親資耀華是一位卓然有成的銀行家和金融學家,母親童益君也是精通英文的開明女性,所以資家三姐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教:愛國,自強,理性,誠信,蔑視權貴,崇尚學問,厭惡紈绔子弟,主張女子獨立。
在世人的印象中,資家三姐妹數資華筠的名氣最大,因為她是一個著名舞蹈家,所以在網上的一份資料《名人之后》中,只提到資華筠,著名金融學家資耀華之女。其實,資家三姐妹都不是省油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