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4年前的今天,1900年12月8日 (農歷十月十七),中國抗日名將孫立人出生。
孫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漢族。字撫民,號仲能,安徽廬江人,抗日名將。歷任國民政府師、軍長,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
抗戰時期,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中國遠征軍入緬甸后,取得仁安羌大捷。1943年協助杜聿明等率軍入緬北反攻,連戰皆捷。1944年10月,新編第一軍孫立人部將再度入役的作為七七事變爆發借口的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打死。1945年日本投降后率國民革命軍新一軍進駐中國東北,()期間與中國共產黨林彪部隊發生激戰,進而取得四平、長春,逼近時中共中央所在之哈爾濱。但之后因與國民黨內其他將領如杜聿明等不睦,于1947年8月為蔣中正所調離東北。一年之后,他曾指揮的新一軍,在遼西會戰中損失殆盡。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前,孫立人已赴臺灣任陸軍副總司令、陸軍訓練司令兼第四軍官訓練班班主任;中華民國敗退至臺灣后,1950年4月,孫晉升陸軍總司令,致力于國軍的現代化事業。然而由于孫將軍是少數受美國軍事教育,又無加入中國國民黨的將領,1950年初若干美國已經解密文電顯示,美國駐臺北武官確曾建議美方要求蔣介石離開臺灣,另由親美人士繼起領導,并稱孫立人等對“托管”并不堅決反對云云。此外麥克阿瑟曾會見訪日的孫立人,也多所慰勉。孫可能因此受到國府高層嚴重懷疑。加上1949年前后,美國國內臺灣地位未定論甚囂塵上,美國國會與政府關于美軍執行臺灣托管的聲浪不斷。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中正對孫疑慮重重,遂宣稱由情報機構獲悉美在臺機關與孫立人頗多接觸。但遷臺初期國民政府為爭美援,仍重用孫將軍以取信美國。
1955年8月20日,孫立人兵變事件公開化。當天蔣介石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革除孫總統府參軍長職務。事后,總統府組成了以陳誠為主任的9人調查委員會,查處此事。孫被判處“長期拘禁”,直到1988年5月才解除長達33年的監護。自孫立人被拘禁后,其親信部屬一一被調離軍職查辦,前后有300多人因與本案有牽連而被捕入獄。
1988年一月蔣經國病逝,在繼任總統李登輝執政初期,孫案獲得“平反”。同年五月,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鄭為元將軍宣布孫立人出入自由。1990年,孫立人辭世后,李登輝頒發國家褒揚令,表彰孫立人一生的功勛。
1998年應孫立人舊部與家屬奔走要求,監察院對“孫案”重開調查。2001年1月8日,監察院通過決議,稱孫案乃“被陰謀設局的假案”。領公款六十萬臺幣充作孫案專門研究經費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泫源教授,“進駐孫公館翻遍了孫立人將軍保存的所有文件,和國防部與總統府的所有機密檔案文件,并未發現孫立人有任何不法行為”。臺獨、民進黨當局給孫立人“平反”,這是基于政治斗爭的需要。事實上臺獨、民進黨處心積慮用張學良、孫立人這些幾十年前的舊案來丑化國民黨,這是歷史研究為政黨斗爭服務的新鮮一例。
評論:受蔣介石排擠的抗日名將。
乙巳年十月十九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