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0年前的今天,1894年12月31日 (農歷臘月初五),戲劇家洪深誕辰。
1894年12月31日,洪深出生在江蘇武進。他從小酷愛戲劇,學生時代就多次參加戲劇演出。
1915年,他寫了第一個有對白的劇本《賣梨人》,接著又創作了《貧民悲劇》,從此走上戲劇創作的道路,成為我國話劇運動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夏天,洪深赴美國留學,先學陶瓷工程,后來專攻戲劇。1922年回國后,除先后在復旦、暨南、山東、中山、廈門、北師大等大學任教外,他主要從事戲劇和電影編導工作。1923年,他加入了戲劇協會,參加并領導過復旦劇社、南國社,對中國現代話劇的形成和劇場藝術水平的提高有較大的貢獻。1930年洪深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左翼戲劇家聯盟,至1932年,相繼寫出了反映江南農村農民生活與斗爭的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這些是洪深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來第一次較全面反映農民的苦難生活及其英勇斗爭的優秀劇本,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意義。
“七·七”事變之前,洪深積極從事國防戲劇活動,寫出了一些以抗戰為主題的獨幕話劇,如:《走私》、《鎢》、《咸魚主義》(與沈起予合作)等,并和夏衍創辦了《光明》半月刊,使之成為宣傳抗戰的重要陣地之一。洪深學洋不媚洋,沒有絲毫奴顏與媚骨,1937年他在武漢曾當面批駁了汪精衛的悲觀亡國言論。1938年洪深在周恩來、郭沫若領導下的軍委會政治部任戲劇科長,組織了十幾個抗敵演劇隊深入內地農村鼓動抗日。其間,他以旺盛的革命熱情,寫了《飛將軍》、《米》、《包得利》等劇本,對推動抗日運動起了積極作用。
1941年皖南事變后,洪深先后在桂林、重慶、昆明等地導演了《再見吧香港》、《法西斯細菌》、《祖國在呼喚》、《草莽英雄》等劇,有力地配合了反對國民黨政府破壞抗戰,破壞團結的斗爭。抗戰勝利后他回到上海,除在復旦、上海劇專任教外,還編導了《麗人行》、《關不住的春光》等劇目。洪深與群眾聯系廣泛,為人熱情誠懇,待人平等,他學識淵博,熟悉中外文學和話劇,對中國古典戲曲和民間藝術也有精辟的見解,具有真正人民藝術家的氣質與魄力。夏衍曾說:“洪深在話劇創作、導演、表演上作了全面的實踐和不斷進行理論方面的探索,對我國現代話劇的形成和劇場藝術水平的提高做了奠基的工作。”
1955年,洪深逝世,時年6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