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前的今天,1944年12月30日 (農歷冬月十六),法國作家羅曼·羅蘭逝世。
羅曼·羅蘭
1866年羅曼·羅蘭出生在法國,小的時候他身體很弱,但他的心靈卻有非凡的敏感,莫扎特、貝多芬等的音樂使他入迷,莎士比亞的劇本對他更具有奇異的魔力。1889年,羅曼·羅蘭從高等師范學校畢業,作為官費生前往羅馬研究歷史。1892年回國后,他先后在巴黎幾家中學和巴黎大學教授音樂史課程。[www.LiShiJinTian.com]在90年代中期發生的德雷福斯事件的影響下,一個信守個人主義的羅曼·羅蘭不由自主地為社會主義思想所吸引。
羅曼·羅蘭的初期文學活動集中于歷史戲劇的創作,那時他認為戲劇是直接影響群眾的最有效的手段。他的戲劇創作主要成就是以19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為題材的“革命戲劇”。面對現代資產階級精神道德的沉淪,他要“以共和時代的烈焰重新點燃民族的英雄主義精神和信仰”。羅曼·羅蘭前期的“革命戲劇”共有《群狼》等4部。
羅曼·羅蘭希望建立起一種不是供少數人消遣、而是為群眾提供精神養料的“人民戲劇”。他還為此寫了一系列論文,匯成《人民戲劇》一書。可是他的這一努力從資產階級那里得到的卻是指責,這使他更痛切地感到被利己主義腐蝕著的資產階級社會空氣的齷齪。“讓我們把窗子打開!讓我們把自由的空氣放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他這樣大聲疾呼著。
羅曼·羅蘭前期世界觀的積極面和消極面,在他的第一部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中都充分袒露了出來。一方面,他無情地揭示了資產階級文化的墮落,對德國、法國、瑞士、意大利等國家的社會現實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實寫照,通過克利斯朵夫的經歷,控訴了資產階級社會對藝術才能的摧殘。另一方面,他筆下的克利斯朵夫終究不能理解群眾,而到驕傲的孤獨中去尋找安慰,最后竟然與敵人和好,同現實妥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羅曼·羅蘭正在瑞士。戰爭使這位和平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精神上感到莫大的痛苦。在這年的9月,他發表了《致霍普曼的公開信》,譴責這位德國作家為德國帝國主義的戰爭宣傳效勞。接著他又寫了一系列反戰的文章,揭露這場戰爭的罪惡性質,后來,他把這些文章匯編成著名的文集《超脫于混戰之上》。30年代,羅曼·羅蘭積極投身進步的政治活動,他任國際反法西斯委員會主席,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并出席巴黎保衛和平大會,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944年12月30日,曾為祖國和世界的美好未來而不斷探索和奮斗的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與世長辭。
高爾基和羅曼·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