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22日 (農歷冬月初三),毛澤東發號召 2000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在軍墾農場鍛煉的北京大學生
紅衛兵運動持續兩年多,終于鬧得革命領袖也頭疼起來。盡管他們此前一再呼吁“復課鬧革命”,震蕩和混亂卻無法制止。到1968年暑期、大學仍不招生,工廠仍不招工,六六、六七、六八3屆高中畢業生共400多萬人呆在城里無事可做,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但領袖的號召力仍然無限。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接受“很有必要”的“貧下中農再教育”去了。但上山下鄉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從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而展開。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一大批優秀青年,便是他們的典型代表。因此,廣義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經歷25年,知青總數達2000萬人左右。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特殊的歷史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條特殊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有寶貴青春的荒廢。有美好理想的破滅,有生活信心的動搖,更有一代知青的奮斗業績。在國家最艱難的歲月,是他們同當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支撐著共和國大廈。較之后來的青年,他們更多一些對人生艱辛的領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勞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單純字面上的含義,而是那段特殊經歷賦予他們的一種“資格”。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通行證
廣州知青去海南農村落戶
海南知青武裝訓練
邢燕子(中)與姐妹們在一起
農村“赤腳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