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2月16日 (農歷冬月初五),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逝世。
馬連良在京劇《淮河營》中飾蒯徹
1966年,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因《海瑞罷官》一劇受盡迫害,于當年12月16日逝世。
馬連良(1901-1966)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工老生。回族。北京人。9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學藝,受業于葉春善、蔡榮貴、蕭長華、郭春山、茹萊卿等,先習武生,后改老生。10歲即登臺演出老生重頭戲。出科后,他繼續向孫菊仙、賈洪林、劉景然諸家學習,并吸收余(叔巖)派之長,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發展為獨樹一幟的馬派藝術。歷任北京京劇團團長、北京戲曲專科學校校長等職。曾赴朝鮮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慰問演出,并率團赴香港演出,弘揚民族文化。文化大革命開始,因《海瑞罷官》一劇受到殘酷打擊,被迫害致死。馬連良對藝術認真嚴肅,刻意求精,不但唱、念、做全面發展,而且武功根底深厚。他的嗓音清朗,唱腔委婉,于酣暢中見俏麗,細膩中見灑脫,不少唱段至今膾炙人口,風靡全國。尤其在他晚年,參加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的演出,唱腔、念白、做工又有創造和發展,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極為重視舞臺藝術的整體性,對角色間的互相合作,要求嚴格,一絲不茍。由于他的倡導,樂隊中重視月琴伴奏的效果,他對服裝、化妝、盔頭、髯口等,均有革新創造,在樂隊前增設圍屏,使樂隊和演出區隔開,凈化、美化了舞臺。代表劇目有《群英會》、《借東風》、《甘露寺》、《四進士》、《蘇武牧羊》、《春秋筆》、《一捧雪》、《將相和》、《海瑞罷官》、《趙氏孤兒》等傳統戲和新編歷史劇以及《杜鵑山》、《年年有余》等現代京劇。弟子有王和霖、王金璐、言少朋、李慕良、馬長禮、遲金聲等。他主演的《群英會》和《鍘美案》已攝制成藝術影片,有《馬連良演出劇本選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