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9年前的今天,1945年12月16日 (農歷冬月十二),日本侵華罪魁近衛文磨自殺。
16日,發動對華戰爭的首犯前日本首相近
衛文磨在東京獲洼的荻外莊服氰酸鉀自殺
1945年12月16日晨,發動全面侵華及太平洋戰爭的罪魁近衛文磨為逃避人民的審判,在美軍占領當局剛剛發出對他的逮捕令后服毒自殺,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1891年10月12日,近衛出生在門庭僅次于天皇家的五攝家(即藤原豪族的近衛、九條、鷹司、二條、一條等五家。攝家是具有擔任攝政、“關白”資格的門弟)之首近衛家。
近衛文磨作為藤原家庭的嫡流、近衛家250年來第一個由正妻所生的長子,自出世之日起即被視作掌上明珠,受寵無度。
1917年,近衛從京都大學法學科畢業,同年經西園寺推薦入內務省工作。1919年1月,隨西園寺參加巴黎和會。這一時期,他先后發表《排除英美本位的和平主義》、《戰后歐美見聞錄》等文章,闡述了對國際政治的看法。他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既成的強國”與“要求打破現狀的國家”間的戰爭,美英壟斷殖民地的現狀,“有悖于人類機會均等原則”,“德國想打破此種現狀,誠為正當的要求”,“日本不能不給予深切的同情”,“領土狹小、原料缺乏的日本”,“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不能不象戰前德國那樣,做出打破現狀之舉”。他確信,日本“向外擴張,誠為順乎自然之勢”。可以說,從青年時代起,近衛就樹立了侵略有理的思想基礎,并用以指導一生的活動。
1936年,岡田內閣因“二·二六事件”垮臺,元老西園寺推薦近衛組閣,以穩定政局。但近衛對發動這一事件的皇道派軍人持同情態度,對處理善后感到為難,結果以健康原因推辭。其后成立的廣田內閣和林內閣,皆因無法控制局面短命而終。林內閣于1937年6月辭職后,組閣大任再次降到近衛頭上。6月4日,第一次近衛內閣宣布成立。[Lssdjt.com]
無論是元老重臣,還是軍部、政黨、財界、民間右翼勢力,都對近衛登臺一致表示擁護,盡管它們的想法不盡相同。的確,近衛有高尚的血統,46歲的美妙年華,曾因辭掉首相給人留下沒有權力欲的良好印象,對整個統治階級來說,他成了眾望所歸的人物。
近衛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統治階級各階層利益的共同要求,那就是大力推進對外擴張。他在組閣當天即表示,“屬于‘非持有國’類型的我國必須確保我民族自身的生存權力,我國的大陸政策是建立在這個確保生存權利的必要之上的。”新內閣負有實現“國際正義”的使命,而“實現國際正義的較好方法,是獲得資源的自由,開拓銷路的自由,為開發資源所需勞動力移動的自由”。無異一紙奪取殖民地的宣言。
1937年7月7日,即近衛上臺后的一個月又三天,駐華北日軍發動蘆溝橋事變。點燃了全面侵華的戰火。7月底,華北日軍與前來增援的關東軍、朝鮮日軍攻占了京津地區,并繼續向華北腹地進犯。8月13日,日軍開辟上海戰場。11月12日占領上海,旋即攻占京滬鐵路沿線城市。12月13日占領南京,進行了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遇難的中國軍民超過30萬人。次年10月,日軍占領武漢和廣州。一年多時間,日本即攻占了半個中國。
但是,與日本法西斯預想相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到1938年底,抗日戰爭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在軍事上未能滅亡中國,誘降陰謀也未見實效,近衛內閣在侵華對策上已一籌莫展,加之在與德國簽訂軍事同盟上與陸軍發生分歧,遂于1939年1月實行總辭職。
1940年7月22日,近衛再次登臺組閣。
第二次近衛內閣在強化國內法西斯體制上拋出的新花樣,是開展所謂新體制運動,亦稱“近衛新體制”。近衛聲稱,開展新體制運動是“為應付前所未有的內外動蕩局勢,建立強有力的舉國政治體制”,使“一切政黨、派別、經濟團體和文化團體統統歸依于公益優先的精神之下”,“官民協同”、“實踐翼贊大政的臣道”。
近衛新體制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在政治上是效仿希特勒的納粹黨,由近衛本人發起建立直接輔助天皇的政治組織大政翼贊會。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近衛已開始了籌建新黨活動,組閣前的6月24日,又辭去樞密院議長,全力實施這一計劃。到第二次近衛內閣成立后的一個月左右,現存的各政黨和團體,或自動解散,或被強制取締。在“不要誤了公共汽車”的口號下,形形色色的法西斯分子紛紛投入近衛的懷抱。10月12日,大政翼贊會宣布成立,近衛親自兼任總裁,其他要職分別由宮廷貴族、軍政官僚及法西斯分子頭目擔任,并在各都、道、府、縣設立支部,由當地知事任支部長,將居民編入“鄰組”組織,實行嚴密的法西斯主義統治。
1940年12月,近衛內閣通過《經濟新體制綱要》,為實現“國民經濟一體化”,加強國家的戰時經濟統制,設立鋼鐵統制會等產業統制機構,以保證戰爭物資的生產和調配。同時還設立全國金融協議會,頒布資金運用令,加強對金融業的統制。
此外,近衛內閣制定《確立勞動新體制綱要》,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大規模的產業報國運動,建立各種產業、行業報國會,通過勞務統制,把全國人民驅趕到為戰爭服務的軌道。
偽實現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與“德意三分天下”的迷夢,近衛內閣在加強中國占領區統治,保持對華軍事優勢前提下,緊鑼密鼓準備“南進”,奪取被英美視為自己勢力范圍的東南亞地區。為實現這一目的,經松岡外相斡旋,1940年9月簽訂了日德意三國軍事同盟,次年4月又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企圖通過外交手段壓美英對日本的“南進”采取綏靖政策。但是隨著德國入侵蘇聯,這一外交陰謀實際宣告破產。
然而日本仍堅持“南進”計劃,在1941年7月2日的御前會議上,再次確定“南進”政策,并“不辭與美英一戰”。不過在策略上則仍做兩手準備,[LiShiJinTian.com]即一面繼續與美國談判,謀求外交解決問題,一面制造“北進”假象,加緊備戰,一旦談判破裂,即行對美英開戰。為此,1941年7月16日,近衛以內閣總辭職的方式,撤換了對貫徹這一方針不利的外相松岡洋右。
繼而成立的第三次近衛內閣,除更換了少數成員外,繼續堅持政府的既定方針。9月6日,再次召開御前會議,決定以10月上旬為限,如日本的要求“仍無實現的希望,就決心立即對美、英、荷開戰”。對“南進”和御前會議的決定,近衛始終是積極贊同者,但到10月上旬日美談判仍無進展時,他感到對美開戰尚無“百分之百”的取勝把握,與主張立即開戰的東條發生對立,遂于10月16日向天皇提出辭呈。
近衛辭職后,仍作為政府重臣參與制定重大國策,后來也提出過盡早結束戰爭之類的主張。但他最關心的是“保存國體”和防止“共產主義蔓延”。日本戰敗投降后,曾擔任東久邇內閣國務相和幣原內閣“內大臣府御用掛”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