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0年前的今天,1864年12月16日 (農歷冬月十八),愛國志士邱逢甲出生。
丘逢甲(1864年12月16日—1912年),字仙根、仲閼,又名倉海,出生于臺灣苗栗縣,后移居彰化縣。其祖先屬于中原南遷的客家族系,清朝乾隆中葉,其曾祖父丘士俊自廣東鎮平(今蕉嶺縣)文福淡定村遷居臺灣,在臺中東勢從事開墾。丘逢甲生性聰穎,14歲考取秀才,25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授工部主事,因不愿做官離職返臺,開始教學生涯。
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全島一片恐慌。丘逢甲憤然召集臺灣鄉紳咬指血書,聯合電奏清政府抗爭,表明“萬民誓不服倭”,先后上疏四次、血書五次以示憤慨和決心,要求廢約抗戰、保衛國土。但清廷回電“臺抗京危”,并急召守軍早日撤回,派員專程南下交割臺灣。
在清政府棄臺并拒絕島民內渡,臺灣人民“無主可依”、“無人肯援”而強敵壓境的危急情況下,悲憤至極的一介書生丘逢甲力倡建立了以清朝為正朔的“臺灣民主國”,與臺灣紳民一起自主保臺,反對日本侵略,維護民族尊嚴和祖國統一、領土完整。他傾盡家資,組織和率領數萬人的抗日護臺義軍,橫刀躍馬與日寇浴血奮戰,并向國內外發表討日檄文,宣言:“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盡顯誓死不做亡國奴的崇高愛國情操和英雄氣節。英勇的臺灣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激烈戰斗,打了大小一百多仗,日軍死傷三萬兩千多人,其中侵臺日軍頭目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向川能久親王和第二旅團長、陸軍少將山根信誠等在戰爭中斃命。由于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孤立無援,抗日軍民彈盡糧絕、死傷嚴重,氣壯山河的保臺抗爭終告失敗。經部將勸說,丘逢甲不得不揮淚內渡,回到祖籍廣東鎮平縣文福淡定村。后新加坡有報載文評曰:志雖未酬,而義聲震于天地,名節已堪千古。返回大陸后,在大力推行教育的同時,丘逢甲積極從事變法維新和民主革命活動,曾任中華民國廣東省軍政府教育部部長,赴南京參加籌建臨時中央政府當選為參議院議員。
丘逢甲回大陸后一直念念不忘故土臺灣,謀求祖國統一。他臨終彌留之際,囑咐家人:“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情真意切,悲壯感人。
丘逢甲少時即痛感民族、國家禍患重重和清政府腐敗無能,26歲考中進士后棄官歸臺,認為“專意養士講學,或為民間仗義興筆,反有意義”,開始走上教育救國之路。抗日保臺失敗,他更是切身體會到“中國危機日迫,非開民智養人才,莫能挽救國難。”
丘逢甲深感“舊時括帖之學無裨實用”,認為“書院舊制,新知識灌輸有所不盡”,主張改革舊的教育制度,大力推行新學,“專以新思潮及有用之學課士”,培養“興國有用之才”。他徹底打破舊式書院只注重經學的模式,選擇和設置的課程豐富而實用,主張“德智體”三育并舉全面發展。“到堂后,如有酗酒、嗜酒,不從教規者,即行辭退。”可見丘逢甲十分重視學生品行。智育方面引進西學,除設有經、史等課外,增設算學、格致(物理)、化學、生理衛生、外語(日、英文)等課程。此外,他注重體育,開設了“兵式體操”課程,以增強學生體質。丘逢甲大力改革教學方法,除中文教員外,還聘請一些英、日籍學者及歸國留學生為教師。要求教師因材施教,主張開放式教學,崇尚學術爭鳴。鼓勵學生自學、多思、善問,要有“與眾有異的主張”,勤讀報章,關心國事。
內渡回大陸后,丘逢甲先后在潮州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任主講,1901年春在汕頭正式創辦嶺東同文學堂,為廣東歷史上第一所新式學校。1904年夏,丘逢甲在蕉嶺縣城桂嶺書院創辦專門培養小學師資的鎮平初級師范傳習所,1906年改辦為鎮平縣立中學堂(今蕉嶺中學前身),是我國最早創辦師范者之一。1904年冬在蕉嶺東山(縣城城東)、員山(文福白湖村)創辦創兆學堂各一所(創兆為在文福定居的丘氏二世祖名)。他通過自辦、鼓勵別人辦、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動等形式,“勸辦學校以百數”。丘逢甲致力辦新學取得顯著成績,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有聲望的教育家。他曾被兩廣總督聘為學務處視學,被教育界同仁公推為廣東省總教育會會長。“在其興學十余年中,培植人才至多。廣東革命志士,多半出其門下。” 后來的廣東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平遠人)、廣東軍政府總參議朱執信、中山大學校長鄒魯(大埔人)等均受教于丘逢甲創辦的學校,皆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丘逢甲推行新學有力地促進了廣東乃至全國教育的發展。
丘逢甲6歲能詩,7歲能文,14歲時被福建巡撫兼學臺丁日昌譽為“東寧才子”(東寧為臺灣別名),從此詩名大震。詩集主要有《柏莊詩草》和《嶺云海日樓詩抄》,前為內渡前作品,后為內渡后所作。雄邁激越、悲壯酣暢為其藝術風格。
從臺灣內渡后所作的1700多首詩以憂時濟世之作最為突出,具有鮮明的時代內容,體現了丘逢甲“重開詩史作雄談”的創作特點。或抒發渴望收復臺灣、實現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或針砭時弊、探究社會病根,或呼吁革新自救、勵精圖治,等等。在形式上頗為放恣,不為格律所拘,語言圓熟流暢,好以外來詞匯、方言俗語、新名詞、新概念、新知識入詩,反映出社會變遷與語言變革的本質關系。其詩表現出獨具一格的創新意識,“震動一時”。梁啟超把丘逢甲和黃遵憲并稱為“詩界革命之巨子”。柳亞子先生在《論詩六絕句》中評論說:“時流競說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 學界大多認為,充分顯示近代“詩界革命”之實績者,是詩作甚豐的丘逢甲。
評論:抗日英雄,愛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