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14日 (農歷冬月十七),蘇聯氫彈之父薩哈羅夫去世。
1989年12月14日,蘇聯氫彈之父薩哈羅夫去世。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1921年5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一個物理教師家庭。
1945-1947年,進入蘇聯科學院別列捷夫物理研究所,在蘇聯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塔姆指導下,從事宇宙射線研究工作。1948-1957年,他為研制蘇聯第一顆氫彈,致力于熱核武器研究。1953年、1956年、1962年三度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的稱號,有蘇聯“氫彈之父”之稱。
從1957年起,他開始把自己的視線伸出狹隘的核物理實驗室,關心整個社會乃至人類的生存問題和政治問題,尤其關心他的工作造成的社會后果。
1958年,薩哈羅夫第一次向蘇聯政府提出取消當年大氣層核試驗的計劃,以防試驗后的放射性塵埃將造成的廣泛惡果。1961年,他又公開反對赫魯曉夫關于空中試驗100萬噸當量氫彈的計劃。1962年,再次上書赫魯曉夫,建議停止大氣層核試驗,仍未獲成功。從此,他更熱心于社會活動,逐漸從一個致力于核物理研究的科學家,轉變為一個反對進一步搞核試驗的“人道主義者”,直至最后變成了一位對蘇聯的制度和內外政策有一套不同見解的持不同政見者。
1968年6月,他發表了著名的呼吁書——《進步、共處與知識分子的自由》,要求一切核大國裁減核武器,呼吁美蘇停止軍備競賽,這本書在歐美出版,廣為發行,被稱做他的第一篇宣言。
1970年11月,他同蘇聯另外兩名物理學家安·特維爾多赫列鮑夫和瓦·查利澤共同組織人權委員會,成為前蘇聯國內人權運動領袖和世界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他們發表宣言,聲明此委員會的目的,是在蘇聯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爭取保障聯合國《人權宜言》中所包含的各項人權。
上述行動和言論,使薩哈羅夫與蘇聯政府日益分道揚鑣。1973年2月14日,蘇聯《文學報》第一次公開點名批評薩哈羅夫,此后官方還多次組織圍攻,但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觀點,堅持同蘇聯當局對抗。為此,1980年蘇聯克格勃將他流放到高爾基城,剝奪他的一切獎勵和榮譽,但仍保留科學院院士稱號,他的家屬也受牽連。直到1986年12月16日,戈爾巴喬夫親自打電話給薩哈羅夫夫婦,允許他們從高爾基市返回莫斯科居住。1989年3月,薩哈羅夫當選為蘇聯人民代表大會的成員。
1975年,[歷史今天]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仁尼琴等人的推薦,由于他“為捍衛人權、裁軍和所有國家之間的合作而進行的斗爭,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和平”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89年12月14日,薩哈羅夫因心臟病突發過世。
點評:有著獨立人格和崇高思想境界的科學家
乙巳年十月廿五日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