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3年前的今天,1931年11月4日 (農歷九月廿五),馬占山率部在江橋與軍激戰。
奮起抗日的馬占山
1931年11月4日,黑龍江省代主席馬占山率部抗日。
日本帝國主義在侵略遼寧、吉林得手之后即迸逼黑龍江省,形勢非常危急,馬占山受命代理省主席兼軍事總指揮,奮起領導江橋抗戰。
江橋抗戰從11月4日開始到19日結束,歷時16天,分為江橋第一線戰斗和三間房戰斗兩個階段。
4日午間,日軍百余名在守軍左翼渡江,向守軍猛攻,并以飛機5架擲彈,守軍死傷數十名,大興車站亦被炸毀。至是,守軍忍無可忍,不得已實行正當自衛,日軍乃退。日軍連日苦戰,迄未得逞,乃于5日變更陣容,驅張海鵬的軍隊在前,由日軍督飭向守軍猛攻,張部不支敗退。是役守軍傷亡百余名;敵軍死傷數目,據日方發表,死者167人,傷600余名,張部死傷700余名。
6月4日,日軍進攻最為激烈,上面飛機,下面大炮,晚間有探照燈指示炮兵射擊。是役日軍傷亡亦重,濱本步兵聯隊幾乎完全被殲,高波騎兵隊亦死傷殆盡。這是日寇到東北以來損失空前的一次。守軍傷亡約600余名。
自與日軍沖突以來,中方隨時將戰況向北平報告,新聞記者也發表消息:從此各地賀電有如雪片飛至。守軍雖放棄江橋陣地,然而全軍士氣仍極振奮。馬占山11月7日將連日戰況和退保三間房陣地的苦衷,以及誓與敵周旋到底、絕不屈讓的決心,通電各方。
日寇在江橋受挫后,宣傳蘇聯接濟中方軍火,以掩飾其薄弱真象,馬占山于11日通電駁斥。是日晨,哈爾濱各界組織慰勞團約六七十人,攜帶物品到龍江慰問,由馬占山代表全體將士致謝,并向代表表示抗敵決心,誓不屈服。各代表分頭到各醫院慰問受傷戰士,午后返哈。是日有英倫《每日郵報》及上海《密勒氏評論報》記者亦訪問了馬氏,對馬氏英勇奮戰稱贊不已。以后,中國各地紛紛匯款勞軍,外國青年來信請求馬占山簽字的亦大有人在。中外報紙均爭先登載黑龍江省抗日消息,足以說明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政策,為愛好和平的人民所深惡痛絕。
黑龍江省戰事消沉了4日,至15日戰爭又重新沸熱。
15日早3時,馬占山乘載重車帶參謀、衛兵赴前線督戰,先到昂昂溪指揮部。是日午,日軍坦克襲守軍前進陣地,守軍稍退。16日上午11時,日飛機在富拉爾基上空投彈,同時日軍以步、騎、炮、空、坦克部隊約4000余名向守軍全線猛攻,守軍奮勇抵抗,雙方鏖戰,極為猛烈。守軍以裝備太差,死傷甚重。17日,日軍利用飛機轟炸和重炮射擊,以疲勞守軍。18日晨,日騎、步、炮約三個聯隊對守軍三間房主陣地實行猛攻,飛機、坦克、重炮配合作戰。激戰至午,多門師團前來增援。守軍傷亡過重,不得已乘夜向昂昂溪方向撤退,大興方面同時亦向后撤。沿途被飛機轟炸,死傷極多,步二旅團長吳德林在烏呼馬站身受重傷。連日以來,部隊傷亡過重,馬下令全軍退出省垣,當夜電告北平,并向各方面發出撤兵通電。
19日4時,馬率軍、政兩署入員退出省垣。日軍前鋒于是日午越過東鐵烏黑站,見守軍業已撤走,午后2時騎兵一部入城,晚間日軍第二師團長多門二郎率大部進入省垣。
馬占山簡介:
馬占山,1885年生,吉林懷德人。1911年投清軍當兵。九一八事變后,任黑龍江省主席兼東北邊防軍駐該省副司令。1933年,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閑居天津。七七事變后,任東北挺進軍總司令,率部在晉綏抗擊日本侵略軍。
馬占山部隊與日軍反復爭奪的嫩江鐵橋
11月6日,在江橋周圍激戰中犧牲的馬占山部士兵
給日軍以重大殺傷的馬占山部隊
黑龍江省的中國國民黨省黨部為日軍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