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0年前的今天,1884年11月15日 (農(nóng)歷九月廿八),西方列強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召開。
俾斯麥出席柏林會議
1884年11月15日,法國、比利時和葡萄牙為爭奪剛果河(今扎伊爾河)流域發(fā)生矛盾,英國支持葡萄牙的要求,但德國、法國予以反對。為調(diào)解列強在非洲中部爭執(zhí)的矛盾,德國首相俾斯麥提議召開一個國際會議。當年11月15日,德國、法國、英國、比利時、葡萄牙、俄國、美國等15個國家在德國柏林召開會議。會上,德、法、美等國為遏止操縱葡萄牙的英國在非洲中部取得霸權,寧可讓國力較弱的比利時在剛果占有優(yōu)勢,從而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得以個人名義領有“剛果自由邦”,其范圍是剛果河盆地(今屬扎伊爾),葡萄牙被迫放棄除卡賓達飛地以外的剛果河河口北岸。會議最后通過了《關于非洲的總議定書》?!蹲h定書》共5章38條,其主要內(nèi)容是:劃定“剛果自由邦”與法屬、葡屬殖民地的邊界;宣布在該地區(qū)貿(mào)易自由;剛果河與尼日爾河自由通航;禁止買賣奴隸;任何國家以后凡在非洲取得新領土都必須是“實際有效”的占領并通告《議定書》各簽字國;英國和法國應分別“保證”尼日爾河下游和上游的航行自由等。通過這次會議,西方列強確定了在非洲拓展殖民地的共同準則,劃分了各自在非洲中部的勢力范圍,從而開始了瓜分非洲的高潮。會議于1885年2月26日結(jié)束。
評論:落后就沒有發(fā)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