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1日 (農歷十月初九),鄧小平提出裁軍100萬。
1984年11月1日,在國慶三十五周年閱兵一個月之后,中央軍委召開座談會,鄧小平表達了一個驚人的決心:大裁軍。鄧說:裁軍是個得罪人的事,我來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給新的中央軍委主席。
1985年6月,中國政府正式宣布裁軍100萬人,約占當時中國軍隊人數的四分之一,11個大軍區減為7個。過去裁軍主要是減員,內部結構變化不大。此次不僅是減員,更是對軍隊體制進行一次重組,尤其是陸軍,軍一級部隊走向了合成集團軍,特種兵兵員數量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步兵。
此次裁軍是在國際裁軍談判僵持不下時,中國單方面作出的。而且,裁軍后,中國加快了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兵種得以建立,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得以加強,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進程得以加快。
鄧小平宣布裁軍100萬
1985年5月23日,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召開。在會上,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宣布了一條令世人震驚的消息: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裁兵百萬!經歷過“抓革命、促戰備”“深挖洞、廣集糧”時代的中國人民不明白為什么,國際上諸多人士也不明白:還在冷戰陰影籠罩下的世界并不太平,中國為什么要裁軍呢?
鄧小平作出了這樣的回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有變化,對外政策也有變化。這是兩個重要的轉變。第一個轉變,是對戰爭與和平的認識。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這幾年我們仔細地觀察了形勢,認為就打世界大戰來說,只有蘇美兩個超級大國有資格,但這兩家現在都還不敢打。世界很大也很復雜,真正支持戰爭的沒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還要看到,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由此我們認為,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內世界大戰不會打起來,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第二個轉變,是我們對外政策有了變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針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威脅,我們搞了“一條線”戰略。現在我們改變了這個戰略。中國不打別人的牌,也不許別人打中國牌。這就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只要堅持這樣的判斷和政策,我們就能一心一意地搞好我們的四個現代化建設。先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好辦。現在就是要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就這么一個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
英明的決定往往要在以后才顯示它的英明。十幾年過去了,一切如小平同志所預料的那樣,世界大戰沒有爆發,和平的力量不斷壯大。正是我們把主要力量投入到經濟建設上來,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使我們黨、我們的國家經受住了無數驚濤駭浪的考驗而巋然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