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7日 (農歷八月三十),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獲諾貝爾文學獎。
巴爾加斯·略薩于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魯南部亞雷基帕省(Región Arequipa,又譯阿雷基帕)省政府所在地亞雷基帕(Arequipa,秘魯第2大城市)市,母親Dora Llosa Ureta,父親Ernesto Vargas Maldonado。
1937年1歲多時跟媽媽1家人移居玻利維亞的科恰邦巴,1946年回到祖國秘魯的皮烏拉省(Región Piura)省政府所在地皮烏拉市,在薩萊西諾學校(Colegio Salesiano)讀書,1947年移居首都利馬,轉入拉薩葉學校(Colegio La Salle,又譯薩勒學校),1950年到1952年就讀位于利馬的(國立)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后來在秘魯皮烏拉市的皮烏拉省國立圣米蓋爾中學(Colegio Nacional San Miguel de Piura)完成中學學業。
1953年入位于利馬的秘魯國立圣馬爾科斯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雙主修文學與法律,1957年入同校語言學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詩人魯文·達里奧(Rubén Dario)的學位論文(《闡釋魯文·達里奧的基礎》Bases para una interpretación de Rubén Darío)獲文學(語言學)學位(相當于臺灣的語言學研究所文學碩士),同年離開祖國秘魯移居歐洲,曾客居法國(主要在巴黎)、西班牙(主要在巴塞隆納)等國(后來他長期定居英國倫敦)。
1971年巴爾加斯·略薩以研究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博士論文《加西亞·馬爾克斯:弒神者的歷史》(Historia secreta de una novela y García Márquez: historia de un deicidio)獲西班牙馬德里大學(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文學哲學博士學位(這個學位是研究文學的哲學博士,不是榮譽頭銜的文學博士,他另有英國倫敦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等多所大學頒授的榮銜,2003年英國牛津大學也授予他榮譽博士頭銜。)
巴爾加斯·略薩幼年在國外長大,青春期就讀軍校,年青時做過銀行職員、(歷史今天)新聞記者、編輯、特約撰稿、圖書館編目員等工作。
1955年不到20歲時與舅媽的妹妹胡莉婭·烏爾吉蒂·伊利亞內斯(Julia Urquidi Illanes,1926年生,玻利維亞人)相戀結婚,1963年離婚。1965年與表妹帕特麗西婭·略薩·烏爾吉蒂(Patricia Llosa Urquidi)再婚,直到現在。與第2任太太有2個兒子:Á;lvaro Vargas Llosa和 Gonzalo Vargas Llosa;1個女兒:Morgana Vargas Llosa(小孩順序按出生先后排,2個兒子是哥哥,他的第1個小孩Á;lvaro Vargas Llosa生于1966年,也是個作家,第2個小孩生于1967年,小女兒生于1974年)。
巴爾加斯·略薩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教職(1977年獲聘),也曾在英國倫敦大學(1967年和196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1992年)等校客座教職。
多國的許多著名學府和研究院也常邀請他去客座講學與研究。
巴爾加斯·略薩現在也擔任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
201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授予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歷史上第107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家,以表彰他“對權力結構的制圖般的描繪和對個人反抗的精致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