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20日 (農歷九月廿五),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落成。
在澳大利亞港灣,有一座構思獨特,設計超群的建筑物,從遠處望去,它宛如從蔚藍海面上緩緩飄來的一簇白帆;而在近處看,它又像被海浪涌上岸的一只只貝殼,斜豎在海邊,白色的帆狀屋頂由10塊大“海貝”組成,最高的那一塊高達67米。它就是世界著名的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是世界公認的本世紀最美麗的建筑物之一,是當代建筑史
3上的一件“稀世之作”。它每年都吸引著200萬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來觀光游覽。凡是到澳大利亞旅游觀光的人很少有不去悉尼的,而到了悉尼的游客沒有不去悉尼歌劇院的,悉尼因此而成為旅游業十分興旺發達的城市。
悉尼歌劇院于1973年10月20日建成,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揭幕剪彩。它雖然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它的知名度卻遠在許多著名的歐洲歌劇院之上,它與港灣大橋一起成為澳大利亞最早和最大城市的象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悉尼歌劇院的建造過程充滿了曲折坎坷,這個夢幻般的建筑物的設計藍圖當初差一點被埋沒在廢紙簍里。1957年,由4人組成的評委會討論審議歌劇院的各種設計方案。其中一位名叫伊爾羅·薩里南的評委注意到了已經被扔進廢紙簍里的設計圖。這位老資格的芬蘭裔美國建筑師獨具慧眼,發現丹麥設計師耶爾恩·烏特松的構思別具一格,富有詩意,頗具吸引力。薩里南據理力爭,終于說服了另外3個評委,使他們改變了主意,最后烏特松設計的圖案擊敗了其他231個競爭對手而被選中,并贏得了5000英鎊獎金。
歌劇院的獨特設計,表現了巨大的反傳統的勇氣,自然也對傳統的建筑施工提出了挑戰。工程的預算十分驚人,當建筑費用不斷追加時,悉尼市民們懷疑這座用于藝術表演的宮殿是否能夠最后完工。歌劇院落成時共投資1.02億美元。工程技術人員光計算怎樣建造10個大“海貝”,以確保其不會崩塌就用了整整5年時間。工期的耽誤和成本的昂貴,導致了新南威爾士洲一屆政府的下臺。在野的自由黨攻擊執政的工黨把相當一部分財力用于悉尼歌劇院的建筑,而忽略了在醫院和其它福利事業方面的投資,置人們的生死于不顧。新一屆政府繼任后,對修建歌劇院的態度沒有前任堅決。于是建設者和政府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后迫使烏特松與悉尼揮淚告別。當時,歌劇院工程連1/4都沒有完成。從那時起,烏特松,這個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再也沒有回來過,即使在他設計的“杰作”從藍圖變成實物,乃至后來5周年、10周年、20周年隆重慶典時,他也不曾回來看上一眼。該歌劇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