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7年前的今天,1847年10月13日 (農歷九月初五),李沅發起義。
李沅發,金石鎮(原水頭鄉)夫夷村李家灣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正月十五日生。家無寸土,以編草鞋、幫零工維生。
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沅發參加雷再浩領導的農民起義,并任“鐵板”。失敗后,轉入秘密活動。道光二十九年五月,縣境暴雨成災,谷價昂貴,縣署既不勸諭減價,又不開倉平糶,秋后,官紳更重利盤剝。李沅發見民怨沸騰,以“劫富濟貧”相號召,創立“把子會”,響應者眾,連縣中胥吏皂隸也來參加。又集雷再浩余部聯合廣西“天地會”,擬揭竿而起,共同反清。代理知縣萬鼎恩探知,捕會眾兩名。李見事發,與骨干謝有興等商議即起義。10月13日深夜,沅發率眾三百,自水頭過白公渡,至縣城東門外,燒毀文昌書院,城內會眾盧萬先等與胥吏皂隸策應開城,一舉攻占縣城。義軍破監獄,放會友,搗衙署,殺知縣,開糧倉,濟貧民,飽受剝削的貧苦百姓紛紛加入義軍,隊伍增到一兩千人。李將隊伍分設五營,各營首領稱大哥,李被尊為總大哥。營中樹“劫富濟貧”大旗,官紳驚恐,拔貢劉長估、廩生劉坤一,趕赴郡府請兵鎮壓,郡守令其火速回縣督辦團練。十月十七日,團練鄉勇云集圍城,義軍嚴密防守,相持20余天。提督英俊、道臺楊炳堃率1800人增援。官軍、鄉勇在劉家井及城西南等處掘地道、置地雷,轟塌城垣多處,城內百姓配合義軍運土石修復。日久糧盡,十一月二十九日,義軍只得雨夜撤出縣城,奔赴羅遶峒。十二月四日,都司張心銘、守備熊釗、經歷劉炳南率官軍、鄉勇追至八角亭,義軍反擊,擊斃熊釗、劉炳南及兵勇數百。義軍沿途劫富濟貧,百姓踴躍參加。廣西貓兒山、五排等地會眾趕來回合,隊伍壯大到3000多人。又設立十行,委派軍師、先鋒等官,眾推李沅發為王爺。義軍入廣西全州,經興安、靈川至永福復轉湖南城步,返新寧,被官軍所阻,再轉廣西,在龍勝與官軍參將瑪隆阿部遭遇,大挫官軍,擊斃瑪隆阿。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二十五日,義軍抵懷遠北部古宜,鄧樹堃、倪長浩率鄉勇出境尾追。李沅發設伏叢林,擊斃鄧樹堃、倪長浩及鄉勇40余人。
義軍轉戰湘、桂、黔三省20多個州縣,漢、瑤、壯、苗各族民眾積極參加,隊伍發展到5000人。朝廷震驚,調集湘、鄂、桂、黔四省官軍圍剿,義軍接連受挫。這年四月,李沅發率僅存的200余人沖破重重堵截,復回新寧金紫嶺,仍被官軍、鄉勇包圍。終因寡不敵眾,傷亡殆盡。四月二十三日,李沅發負傷被俘。六月四日解送京都,八月十七日就義,時年3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