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年前的今天,1813年10月10日 (農歷九月十七),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誕辰。
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
居塞比·威爾第是意大利杰出的歌劇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27部歌劇,其中一些已被列入世界著名歌劇之列,在世界各國上演。他被譽為歌劇之王。
威爾第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帕爾瑪公國布托塞市郊一個名叫龍科萊的小村莊。他的父親卡洛是鄉村小旅館的主人。威爾第7歲時在教堂里第一次聽到風琴的聲音后,就愛上了音樂,但是他沒有學習音樂的良好環境,只是由父親找了一架舊琴,請教堂風琴師教他練琴。1832年,他去投考米蘭音樂學院,但是院長以威爾第不適于培養為借口,拒絕接受他入學。威爾第并沒有因此而灰心,他繼續隨聲樂教師和作曲家拉威尼學習,而且很快就掌握了作曲的基本技術。1838年他創作了第一部歌劇《圣波尼法喬的奧貝托伯爵》,并于第二年11月17日首演。他的成名之作是他的第三部歌劇《納布柯》。劇中的一首合唱曲《飛呀,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經眾口傳唱,成為當時象征反抗奧地利統治和壓迫的一支戰歌。演出之后,米蘭城里出現了“威爾第萬歲”的標語。
1848年革命時期,威爾第接受民主共和派領袖馬志尼的委托,用愛國詩人G·馬梅利的歌詞寫了愛國戰歌《把號角吹響》。愛國英雄主義的創作路線,不僅集中體現在威爾地早期的歌劇創作中,也貫穿在他成熟時期的歌劇創作中。他在1855年創作的大型歌劇《西西里晚禱》和1867年創作的《唐卡洛斯》就是這條路線的繼續。威爾地的愛國英雄歌劇產生了巨大的社會作用,他的名字甚至被認為是意大利統一的象征。當1858年歌劇《假面舞會》被那不勒斯檢查機關禁止上演時,當地市民高呼“威爾第萬歲”,在他居住的旅館前面示威。
50至70年代是威爾第歌劇創作的成熟階段,他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1851年的《弄臣》、1853年的《游吟詩人》和《茶花女》、1871年的《阿依達》。這幾部歌劇的相繼問世,使威爾第成為意大利家喻戶曉的著名歌劇作曲家。《茶花女》是一部舉世聞名的音樂巨作,它以深刻的主題和動人的旋律,激動著后世無數人的心靈。但在當時,《茶花女》的公演卻遭到觀眾的冷遇,因為劇中女主人公是一位被侮辱被損害的形象。在那個時代,威爾第是第一個敢于把這種題材寫成歌劇的作曲家。這部歌劇后來一直被列為世界名作之一。
居塞比·威爾第最后的杰作是《奧賽羅》和《福斯塔夫》,晚年他回到故鄉龍科萊附近的圣阿加塔,以創作歌劇所得的報酬投資農業生產,并在羅馬為貧苦的老音樂家造“息廬”。1901年1月27日,居塞比·威爾第因腦溢血猝死,米蘭數十萬市民唱著《飛呀,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參加了他的送葬行列。
《弄臣》威爾第
注:英國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與意大利作曲家居塞比·威爾第要注意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