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趙寶煦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講學
當代中國著名政治學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趙寶煦先生于2012年1月21日逝世,享年90歲。 趙寶煦教授曾任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主任,亞非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學術委員會政治學評議組副組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委員會政治學基金組組長,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會會長,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歐洲學會理事,香港《中國研究》學刊主編,國際政治科學協會執行局委員、理事,《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國際政治分卷)主編。
1922年11月18日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讀書人家庭里,自幼隨父親讀書識字,10歲才入小學插班讀書,因為交不起學費而幾次輟學。貧困的歲月里憑著勤奮刻苦取得優秀成績,從初三到高三連續4年考得第一名得以免交學雜費讀完高中。
1943年冬,為了追求光明,趙寶煦毅然逃離日寇占領下的北平,穿過日寇封鎖線,輾轉千里來到當時的民主堡壘昆明,進入西南聯大化工系就讀。一年后轉入政治學系,師從張奚若、錢端升等老一輩著名政治學家??箲饎倮?,北京大學復校。遂回到北大政治系繼續學業,1948年畢業并留在政治系任教。
1952年由于院系調整,北大撤消政治系后,調至新建的馬列主義教研室講授馬列主義基礎,并先后任教研室秘書、副主任、主任至1960年。八年的教學工作使他系統地認識和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其精神實質,不唯書、不唯上、只為實成為人生基本原則,歷經磨難而矢志不渝。
1960年北大重建政治系,他是創始人之一。1964年政治系改名為國際政治系,先后擔任副系主任和系主任。雖然國政系成立僅兩年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但趙寶煦老師在這兩年里做的大量工作為國政系后來的建設和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文革后復出任系主任,以博大的胸懷不計個人恩怨,團結領導全系師生全力推進教學和研究工作。1979年響應鄧小平關于政治學要趕快補課的號召,又匯同國內部分老一輩政治學者一道,為重建中國政治學會和恢復政治學教學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1981年在北大國政系建立了政治學專業。1988年該專業獨立為北大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2001年擴展為政府管理學院。
趙寶煦教授認為交流是文化和學術發展的規律,不能自我封閉。1981年以來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問、講學、參加會議,以交流促進研究,以研究充實交流,使交流步步深入。每到一地皆深入了解研究當地政治學和國際政治學的發展以及學術成就,介紹中國政治學研究的進展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和問題,澄清外人對中國各種不準確的印象和認識。他是第一位在國外講授當代政治的中國學者,曾11次訪問美國,在促進中美學術交流和加強兩國人民相互理解方面做了許多有成效的工作;兩次訪問臺灣,為兩岸學界的溝通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趙寶煦教授從不以營造個人象牙塔為榮,始終把自己的研究同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運用政治學原理和研究方法研究我國發展急需的政治、社會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等問題。無論是著述還是演講,文以載道的強烈使命感溢于言表,滿腔赤子之情化作大量艱苦具體的實際工作而富有成效,顯示了一代愛國知識分子和杰出學者的高尚情操。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他特別強調教書育人,為培養青年后學竭盡全力。平生淡薄名利,實事求是,保持著一代知識分子剛正不阿的氣節和可貴學風。溫良敦厚,平易近人。能書善畫,詩文俱佳。1993年離休。2005年受聘為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與時俱進,壯心不已。
甲辰年十二月廿二日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