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9年前的今天,1875年1月20日 (農歷臘月十三),法國巴比松派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逝世。
《米勒自畫像》
讓·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 ,出生在諾曼底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
23歲時到巴黎師從于畫家德拉羅什,畫室里的同學都瞧不起他,說他是“土氣的山里人”。老師也看不慣他,常斥責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這位鄉下來的年輕人實在厭惡巴黎,說這個城市簡直就是雜亂荒蕪的大沙漠,只有盧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當他走進盧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米勒在巴黎貧困潦倒,亡妻的打擊和窮困壓得他透不過氣來。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為了迎合資產者的感官刺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級的裸女。有一次他聽到人們議論他說:“這就是那個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么也不會畫的米勒。”這使他傷透了心。從此他下決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堅決走自己的藝術道路。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以后相繼創作了《拾麥穗》和《晚鐘》等名作。
《牧羊女》
《春》
甲辰年十二月廿一日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