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3年前的今天,1871年1月18日 (農歷冬月廿八),德意志帝國建立。
以普魯士為中心,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建立的統一的德意志國家。
帝國的成立 進入19世紀后,德意志各地的資本主義逐步發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斗爭不斷高漲。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發三月革命,但遭到鎮壓。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出任普魯士首相后,以統一為名限制自由,調和君權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利用普魯士的經濟優勢,于1864年擊敗丹麥,1866年擊敗奧地利(見普奧戰爭),成立北德意志同盟。1870~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兼并南德諸邦。1871年1月18日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宰相,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國家制度 德意志帝國是容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德意志的統一道路決定了國家的君主主義、容克主義和軍國主義的特征。1871年4月16日通過的帝國憲法,宣告德意志帝國是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帝國元首是皇帝,由普魯士國王擔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級官吏、召集和解散議會、宣戰、媾和的權力,同時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帝國宰相由普魯士首相擔任,只對皇帝負責。立法權屬帝國國會和聯邦議會,后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組成,普魯士在議會中占有決定性票數,可以否決帝國國會通過的議案。帝國國會由普選產生,其預算權和立法權受聯邦議會制約。帝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容克在各級政府和軍隊中享有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