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5年前的今天,1919年1月18日 (農歷臘月十七),巴黎和會召開。
路易十四大王宮的鏡子大廳內正在舉行的巴黎和會全體會議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意大利總理奧蘭多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帝國主義列強就著手擬定對德和約,重新瓜分世界。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了和會,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
會議由美、英、法、意、日5國各出2名代表組成的最高理事會(“十巨頭”會議)控制。3月25日,決策的10人會議縮減為“四巨頭”會議: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實際上,重大問題都由美、英、法三國代表決定。在4月28日的全體會議上,《國聯盟約》被一致通過。和會持續了半年之久,美英法日意等戰勝國都想多分到一些贓物,削弱戰后與自己爭霸的對手,所以彼此間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十分激烈,經常鬧得不可開交。法國為了稱霸歐洲大陸,力圖徹底削弱德國。而美英想讓德國繼續保持一定的實力來牽制法國稱霸,就竭力加以反對,并且迫使法國在德國問題上對美英作出讓步。日本的主要目標在遠東,它想獨占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殖民利益,這一要求雖遭美國反對,但日本以拒絕加入國聯和簽署和約相威脅,迫使美國改變了態度。美英法日背著中國炮制出一個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解決山東問題的方案。此外,帝國主義列強還在國際聯盟等許多問題上明爭暗斗。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終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由于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凡爾賽和約》共15部分,440條。第一部分是《國際聯盟盟約》,其余是處置德國的條款。處置德國的條款十分苛刻,內容主要涉及疆界、賠償、殖民地和限制軍備4個方面。按照和約,對疆界重新劃分,德國要喪失掉原有領土的1/8和人口的1/10。德國須交出全部殖民地,并按委任統治原則交給戰勝國。和約還作出解散德軍總參謀部,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德國陸軍總數不得超過10萬人,不準擁有潛艇等限制軍備的規定。關于德國的賠償,和會未能在賠償總數及各國所得比例的問題上做出決定,只是規定成立特別賠償委員會,于1921年5月1日前確立賠償總額(后來確定德國總共應賠款1320億金馬克),在此之前應先交付200億金馬克等。
《凡爾賽和約》的這些條款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其實,帝國主義之間只是暫時妥協,他們之間固有的矛盾是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的。
中國代表顧維鈞
甲辰年十二月十九日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