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1日,以色列前總理阿里埃勒沙龍去世。
阿里埃勒沙龍,以色列前總理(2001.3.7-2006.4.11),而且是經驗豐富的將軍,沙龍也是利庫德集團創建人之一,亦是前任主席(1999年-2005年)。之前也曾經在以色列防衛軍服役超過30年,是以色列建國以來戰功最大的將軍,他在第三次中東戰爭和贖罪日戰爭的行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2005年末,沙龍離開利庫德集團,建立另一個政黨(名為以色列前進黨或國家責任黨),并要求總統解散議會,提前舉行大選。2006年以色列國會選舉是有史以來有三個關鍵的政黨(工黨、前進黨、利庫德集團)參與,相對于過去只有兩個政黨(工黨、利庫德集團)才有機會獲勝,亦有很多人談論這次選舉三強鼎立。
沙龍是一個在國內外都具有極大爭議性的人物。許多以色列人視他為戰爭英雄,稱贊沙龍曾經協助保衛國家。然而,一些評論家認為他的行動經常破壞以巴和平的進程;更有人認為沙龍犧牲太多保安來換取以巴和平;此外,更有人認為沙龍戰時的行動(特別的是1982年黎巴嫩戰爭)是戰爭罪行。在2006年1月3日,以色列第十電視臺報道說,警方掌握證據顯示沙龍的兒子奧馬里沙龍接受了高達300萬美元的賄賂。
阿里埃勒沙龍(Ariel Sharon) 1928年2月26日出生于特拉維夫附近的馬拉勒村。沙龍的父母沙廖爾和維拉原籍俄羅斯,1922年他們懷著對應許之地的情感,加入當時世界各地猶太人涌入巴勒斯坦的移民浪潮,定居巴勒斯坦。
沙龍從小生活在動蕩年月,14歲時參加了以色列建國前的猶太軍事組織哈加納。 從1947年起,沙龍出任 哈加納的教官,開始其軍人生涯。沙龍經歷了1948年至1973年阿以爆發的四次中東戰爭,歷任步兵團連長、戈蘭旅指揮官、傘兵旅旅長、北部軍區司令、裝甲師師長和南部軍區司令等職。沙龍的軍事天才在戰爭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1973年7月,沙龍從國防軍退役后參與組建利庫德集團。10月贖罪日戰爭爆發后,沙龍被緊急征召出任裝甲師師長。戰后,他作為利庫德集團成員被選入議會,標志著其政治生涯的開始。
1975至1976年,沙龍出任拉賓總理的高級安全事務顧問。1977年6月利庫德集團執政后,他歷任農業部長和國防部長等職。1982年6月,沙龍策劃和指揮了入侵黎巴嫩的戰爭。
沙龍1985年出任內閣商業和工業部長,1990年至1992年出任沙米爾政府的住房部長,主持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定居點工作。1996年利庫德集團重新上臺執政后,沙龍在內塔尼亞胡政府中任國家基礎設施部長,1998年以外長利維辭職后,沙龍兼任外交部長。沙龍1999年出任利庫德集團領導人,并在2001年總理直接選舉中獲勝,成功組建了以色列第29屆聯合政府。
沙場上沖鋒陷陣、屢建奇功的沙龍在巴以問題上素以強硬著稱。沙龍曾一度反對巴以和談,反對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1998年,巴以在克林頓政府的努力下簽署了懷伊備忘錄。由于沙龍的強烈反對,巴以和談陷入僵局。2000年9月,沙龍強行進入有爭議的圣殿山地區,從而引發了一場嚴重的巴以流血沖突。
沙龍出任政府總理后,以色列第11任總理逐漸調整其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強硬立場,特別是在2002年6月美國總統布什提出有條件支持巴建國的中東和平計劃后,沙龍在巴以問題上的態度出現微妙變化。同年12月,沙龍首次提出一項巴勒斯坦建國方案,同意巴有條件建國。
2003年5月,美國、俄羅斯、聯合國和歐盟聯合推出了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巴以局勢一度出現緩和。由于以色列堅持其強硬政策,繼續修建隔離墻和對巴實施定點清除,巴以沖突再起,路線圖計劃擱淺。同年11月,沙龍首次提出單邊行動計劃意向。2004年10月,以議會以簡單多數通過了單邊行動計劃。
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政府不顧國內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正式啟動單邊行動計劃,并于9月12日完成了從加沙地帶的撤離工作,從而結束了以對加沙地帶長達38年的占領。但這一舉動最終引發了利庫德集團的分裂。作為該黨的創建者之一,沙龍毅然決定退出利庫德集團,另組新黨前進黨參加2006年3月舉行的議會大選。
同年12月18日,以色列電視臺報道,沙龍因輕度中風,住進位于耶路撒冷西南郊的哈達薩醫院進行治療,20日出院。
2006年1月4日晚,沙龍突發中風,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副總理奧爾默特暫時代行總理職權。1月9日,耶路撒冷哈達薩醫院醫生們開始逐步喚醒沙龍的工作后,沙龍已開始自主呼吸。醫生認為沙龍幸存生還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嚴重中風導致的腦損傷可能使沙龍的政治生命徹底結束。12日。主治醫生證實,沙龍在聽到兒子在他耳邊說話時血壓明顯升高,這是個積極的反應。但還不能判斷沙龍腦功能受損程度。同時,利庫德集團和工黨正式啟動競選程序,因沙龍病重而暫停競選活動的克制期已告結束。沙龍自因中風住院后,一直處于昏迷狀態。16日,醫療專家稱,如果沙龍到下周還不能從昏迷中蘇醒,他很可能會變成植物人。
沙龍戎裝
沙龍戎裝沙龍早年在英國坎特伯雷參謀學院、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特拉維夫大學學習。1956年10月參加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發動的蘇伊士運河戰爭。1967年獲得少將軍銜。在贖罪日戰爭中,當以色列軍隊受到重大挫折之時,沙龍率領屬下的兩個師強突蘇伊士運河,一舉扭轉戰局,被手下的將士稱為猶太之王。1982年年他又指揮第五次中東戰爭,攻入黎巴嫩,重創巴解組織的力量。
1975年6月,出任以色列總理拉賓的高級安全事務顧問。
1981年出任以色列國防部長。
1982年6月,策劃和指揮了入侵黎巴嫩的戰爭。
1996年任國家基礎設施部長,并從1998年起兼任外交部長,直到1999年以色列大選。
1999年出任利庫德集團黨魁。
2001年2月,以利庫德集團黨魁領導人身份參加以色列總理競選并獲勝。
2002年11月28日,再次當選利庫德集團黨魁。
2003年1月28日,領導利庫德集團在選舉中獲勝,使得利庫德集團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他也成功連任總理一職。
2005年11月21日,離開當時執政的右翼利庫德集團,成立以色列前進黨,擔任黨魁。
2006年4月11日,以色列內閣宣布以色列總理沙龍永久失去履行職權的能力,這意味著以色列政壇的沙龍時代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