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研需要做哪些準備 如何備考2022年研究生
距離2022年考研不到半年,時間是很緊迫的,小編認為有些準備是要作提前打算的,為了解決大家考研過程中的迷茫,查字典小編整理了2022年考研需要做哪些準備的資訊,祝大家都能考上理想院校!
2022年考研需要做哪些準備
1、環境準備
環境很容易影響人的情緒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在考研期間環境尤為重要。首先,在開始備考前應與家庭成員或其他重要親友進行充分溝通,爭取他們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試想一下,當你十一月份復習的最痛苦的時候,你的父母還在因為你沒有報考他們心儀的學校或專業而偶有抱怨,那你該如何自處?在備考之前和期間與他們充分溝通,確保最大限度的諒解,進而你才可能贏得最大限度的支持。
其次,早點告訴你的男朋友、女朋友、好基友、好閨蜜、好室友你要準備考研。這些你在學校里最重要的相處對象會相當程度決定你的作息時間和日常安排,早日取得他們的理解,你也就能早日擁有更多自主時間來安排自己的計劃。如果恰好他們成為你的研友,那就錦上添花,如果他們不考,也能給予你支持和理解,減少部分干擾。
最后,盡量在大三下把可能會影響你復習的事情全部干掉。比如早日修滿各種課程,早點打聽好專業實習并制定好預案,早點完成你所需要的一些其他考試。一言以蔽之,盡最大努力把大四上學期可能會有的干擾因素早日干掉。
2、心態準備
雞湯和段子永遠是人情緒的最好表達。看看網上那些情緒產品,就會明白考研對心態的考驗不亞于高考,甚至勝于高考。試想一下,當你身邊的同學已經免推、就業、或者慢就業(又叫gap),而你卻要幾百天如一日的坐在自習室里,沒有娛樂,每天寢室、自習室、食堂三點一線,你要如何hold住?其中對未知結果的不確定性所引發的焦慮更是能把一個人深深壓垮。這一切你都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3、信息準備
曾聽人說考研也是一場比拼信息收集能力的戰斗。雖然這句話有些夸張,但是也充分說明了信息對考研的重要性。人在最選擇的時候需要充分的信息幫助決策,在考研焦慮的時候需要信息來消除不確定性,因而收集全面、有價值的信息應該貫穿考研的全過程。這些信息應該包括:院校信息、專業信息、復習攻略、招考政策等等。收集渠道包括:學校官網、考研類微博微信客戶端等,當然還有考研群。沒有哪個明智的行動不是建立在對充分的信息參考基礎之上的。
4、身體準備
親愛的朋友,多久沒早起了?多久沒有每天連軸轉至少學習八個小時了?復習一天腰酸背痛,哈欠連連該如何是好?趁時間還相對充足,早些拋棄你的被窩,調整一下作息,鍛煉一下身體吧,沖刺階段吃不消的后果是相當嚴重的。身體不僅是革命本錢更是考研的絕殺。
5、知識儲備
每個專業每個人因人而異,不多費口舌。其一,保持對英語的感覺,刷題也好記單詞也好,不要間斷就好,其二,文科生可以在看指定參考書之前,先看幾本專業領域名著,現在開始看專業課有點太早。
考研還是就業?
對于考生而言,是選擇參加研考獲取更高學歷,迎接汗水與毅力的雙重考驗,還是選擇踏入職場,積累社會經驗,需要針對個人發展情況綜合考慮。
事實上,每一種選擇都不能保證未來一定是輕松無憂的。無論是考研還是就業,都可能面對種種挑戰。考生既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做出選擇,也不能因為害怕困難與挑戰而不敢去接受未知挑戰。
考生要在決定考研前想清楚自己未來想要做的是什么。如果考生在本科學習過程中對所學專業有濃厚興趣,覺得自己有從事學術研究的熱情和能力,可以選擇考研。因為科研這條道路需要厚重的學術專業基礎做支撐,需要熱愛和興趣做動力。
如果考生考研的目的是為了就業,那就要思考自己的就業目標是什么,讀研是否有利于就業目標的實現。如果以后的就業目標側重于實踐經歷要求,考生可選擇就業積累工作經驗。
碩士研究生考試考什么?
研考分為初試和復試。初試一般會在每年12月底舉行,考試時間為兩天,考試時間超過3小時或有使用畫板等特殊要求的科目考試在第三天進行。復試會在初試成績公布后舉行。
初試的考試方式均為筆試,第一天上午的考試科目為思想政治理論、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下午的考試科目為外國語;第二天上午的考試科目為業務課一,下午的考試科目為業務課二。第三天為時間超過3小時或有使用畫板等特殊要求的科目考試。初試每科考試時間一般為3小時,建筑設計等特殊科目考試時間最長不超過6小時。
復試內容主要包括筆試和綜合面試。筆試主要考查專業課內容,部分院校也會設置英語筆試。對綜合面試,不同院校不同專業有不同的考查。但總體而言,會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專業課知識、英語口語等。
碩士研究生分哪幾種?
碩士研究生一般分為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學位碩士。
學術型碩士簡稱學碩。學碩按學科設立,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
專業學位碩士簡稱專碩。專碩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專碩教育的突出特點是學術型與職業性緊密結合,獲得專業學位的人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而是從事具有明顯職業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師、醫師、教師、律師、會計師等。
學碩和專碩在培養方面有所區別:
一是培養目標不同。專碩是培養在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學碩主要是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簡而言之,就是專碩偏向實踐,學碩偏向學術。
二是培養方式不同。專碩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教學內容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在具體學習過程中,要求有為期至少半年(應屆本科畢業生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的實踐環節。而學碩的課程設置側重于加強基礎理論的學習,重點培養學生從事科學研究創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質。
三是培養年限不同。培養年限也就是學制。具體表現為,專碩學制一般為2至3年,學碩學制一般為3年。不同的院校學制會有所差異,具體情況以招考院校當年政策為準。
四是導師制度不同。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專碩實行雙導師制度,既有校內導師,也有校外(業界)導師。校內導師負責學術理論知識指導,校外(業界)導師負責學生校外實踐指導。而學碩則是單導師制度,只有校內導師對其進行全程指導。
五是畢業論文要求不同。學碩畢業論文要求學術性和創新性,一般為學術論文。專碩畢業論文形式多元,并強調論文的應用性,調研報告、案例分析等都可以作為畢業論文的題材形式。
學碩和專碩在考試方面也有區別:
一是考試難度不同。專碩考研較學碩考研難度略低。以公共課外語考試為例,專碩外語科目多考英語二,學碩外語科目考英語一。英語二的考試相較于英語一難度略低。
二是調劑要求不同。在初試成績公布后,學碩和專碩在調劑方面也有不同要求。一般來說,學碩研考生可以調劑到專碩,但專碩研考生不能調劑到學碩。考生可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參考目標院校往年的調劑要求。
學碩和專碩在學費和獎學金設置方面會有所區別:
一些院校不向專碩學生提供宿舍。因此,除了考慮培養方式和目標,考生報考時也要綜合考慮讀研的經濟成本,根據自身條件做出合理選擇。
考生在報考研究生時選擇學碩還是專碩,要根據自身發展目標進行權衡比較。如果考生未來想要在學術方面繼續深造,可考慮選擇學碩。因為學碩生可以碩博連讀,但專碩生想要讀博,不能直接申請讀博,必須要考試。如果考生畢業后計劃直接參加工作,注重實踐培養的專碩比學碩更有優勢。
碩士研究生學習方式有哪些?
碩士研究生學習方式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
全日制攻讀碩士學位的人員全脫產學習,學習時間一般為2至3年。非全日制攻讀碩士學位以業余時間學習為主,利用周末、節假日上課或集中授課的方式,進行不脫產或半脫產學習,學習時間一般為2至4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取消后,非全日制納入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考試招生。由此可以看出,非全日制碩士目前入學門檻難度呈增加趨勢。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時,所在高等學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根據其修業年限、學業成績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發放相應的、注明學習方式的畢業證書。
除了學習方式外,考生報考時還要明晰定向和非定向的區別。定向是指規定碩士研究生畢業就業方向,非定向是指畢業后不規定就業方向,自主選擇工作。目前大部分碩士研究生為非定向類型,一些專項計劃招生會有定向要求。考生報考前要仔細閱讀招考簡章要求,做出合理選擇。
什么是跨考考研?
目前跨考考研一般可分為三類,分別是跨院校、跨地區、跨專業。其中跨院校是指報考本科學校外的院校,跨地區是指報考本科學校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之外其他地區的學校,跨專業是指報考非自己本科所學專業。
對于研考生而言,跨考是可以的。每年研考也不乏“三跨”考生(即跨院校、跨地區、跨專業)。對于考生而言,跨考意味著更多元的選擇,有利于增強自身實力,增加自己就業時的優勢。
本科學習心理學專業的小牟參加2020年碩士研究生考試時就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作為報考院校。作為“三跨”考生,他表示:“我選擇跨考新聞傳播專業,是基于本科期間在校參加了一些校內媒體宣傳工作。這些實踐經歷讓我對新聞傳播產生濃厚興趣。但在備戰考研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這個專業的認知較少。在探索專業課復習方法和調整復習心態上花費了很多精力。”
一方面,跨考能讓研考生在利用自己本科專業優勢的同時拓寬專業研究視角,在就業求職時作為復合型人才也更有優勢。另一方面,跨考也意味著更大的考試難度。全新的學校和專業,意味著考生要跳出本科的“舒適區”,鼓起重新學習的勇氣。而跨地區考研會有更大的競爭壓力。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知名高校林立,往年報考這些地區高校的考生人數較多,競爭壓力大。考生要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判斷。
如何有效獲取考研信息?
研考生在復習的同時還要打好“信息戰”。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7級國際法專業研究生申啟慧分享了她在備考期間獲取信息的一些渠道。
“我在復習備考期間,首先從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和當地教育機構的官網獲取信息。我還及時關注報考院校的研考網站。這些網站會第一時間發布學校當年報考、招生情況等信息。其次是從報考院校在讀研究生師兄師姐那里獲得有效信息。他們作為研考過來人,有針對性的備考建議,可以讓研考生少走彎路。最后是社交媒體,如微信、微博等。網絡信息雖比較多元,但也存在信息真假難辨的問題,需要合理辨別。”申啟慧建議。
以上就是2022年考研需要做哪些準備 如何備考2022年研究生的內容,如果想要知道更多與此有關的資訊,敬請關注查字典網。
【2022年考研需要做哪些準備 如何備考2022年研究生】相關推薦文章:
機械類專業考研有哪些學校比較好 機械專業考研考什么學校比較好
上一篇: 南通理工學院2021年學費多少?南通理工學院收費標準 下一篇: 2021年浙江中醫藥大學招生計劃-各專業招生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