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張伯禮抗擊疫情的事跡 最美逆行者張伯禮事跡
自新冠疫情之戰打響,身為中醫的張伯禮院士老當益壯、當仁不讓,為抗擊疫情做出巨大貢獻,以下內容是查字典網的小編精心提供的人民英雄張伯禮抗擊疫情的事跡 最美逆行者張伯禮事跡,希望能夠得到你的喜歡,如果你喜歡的話歡迎關注。
人民英雄張伯禮抗擊疫情的事跡
(一)承辦江夏方艙醫院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迅速拍板,建立江夏方艙醫院。身為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的張伯禮,曾經全程參與這所大學從藍圖變成現實的過程,他對建筑工程并不陌生。但幾天內建立一所方艙醫院,難度可想而知。張伯禮堅持下來了,武漢也堅持下來了。
相對于正式醫院,方艙醫院雖顯簡單,但五臟俱全,心電監測、移動CT機、呼吸機等必須全部就位,還要具備防止傳染病傳播的設施。籌備的那段日子里,張伯禮每天清晨就到方艙醫院駐地,與相關負責同志、工程師開會研究。空氣凈化設備的調試,三區兩通道的安排,床位的擺放,衛生間的設計,網絡、飲水機、醫用垃圾、廢水廢物處理問題……事無巨細。有時吃不上飯,張伯禮就泡一盒方便面。他認為時間緊迫,必須抓緊再抓緊,盡早收治患者。
二)提出中醫藥抗擊新冠
在一次次臨床診察和研究中,張伯禮發現中藥在減輕發熱癥狀、控制病情進展、減少激素用量、減輕并發癥等方面均有療效。他建議輕中癥患者可以進行中藥湯劑個體化治療,重癥患者需中西醫結合治療。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為原則。
張伯禮說:“從深度看,中醫在此次疫情防治過程中,有了成建制隊伍和定點醫院,由中醫藥人員進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統規范的中醫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中,中醫藥全過程發揮了作用:對于普通型患者改善癥狀,縮短療程,促進痊愈;對于重癥、危重癥患者,可減輕肺部滲出,控制炎癥過度反應,防止病情惡化;對于恢復期患者,可促進康復進程。除了臨床救治,還同步開展了臨床和藥物科學研究,我們承擔了國家科技應急攻關項目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目前已經啟動,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
隨著中醫藥診療參與力度和廣度的不斷推進,中醫或中西結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愈出院,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全過程中都發揮了作用。
(三)破謠立論,不主張人人服用中藥預防
隨著疫情的發展和變化,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不斷更新相關診療方案,各地也因地制宜出臺地方方案。但在這些方案中都側重中藥的治療,對于中醫強調的整體綜合治療沒有提及。的確,大部分病人都用的是中藥,其他方法在治療中使用受到條件約束比較大。
面對人們提出疑問:“應該全民喝中藥預防嗎?”張伯禮坦承:“我們不主張沒有病的人吃中藥,沒有必要全民喝湯藥。中藥防治的重點在于調節肌體的功能狀態,而不僅是針對病毒本身。人得病,是病毒和人體免疫力博弈、斗爭的結果,如果病毒勝了,就得病了。所以,只有提高自身抵抗力,才不容易得病。我們不主張人人都服用中藥來預防。隔離的高危人群或者密切接觸者,可以適當服用一些湯藥,具體可遵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主管部門推薦的診療方案和建議處方。”
(四)恪盡職守,把“膽”留在武漢
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張伯禮教授作為中醫藥領域的專家,當初疫情發生,就乘坐飛機緊急奔赴武漢一線,加入到中醫醫療隊,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
這是一位將自己的“膽”留在武漢的“逆行者”。在抗議期間,張伯禮教授因為過度勞累,膽囊炎發作,腹痛難忍,中央指導組的領導強令他住院治療。2月19日凌晨,張伯禮不得不在武漢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而手術后第三天他再次投入到工作中,他說:“肝膽相照,我把膽留在這兒了”。
他的兒子也是天津醫療隊成員,到武漢后聽說父親病了要去看他,張院士說:“你不要來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術后,張伯禮的雙腿又出現血栓,必須臥床。醫生說要至少休息兩個星期。張伯禮急了,他說自己盡量聽話,多給點藥,最后住了一個星期就返回了江夏中醫方艙醫院。
以上就是查字典網的小編整理的人民英雄張伯禮抗擊疫情的事跡 最美逆行者張伯禮事跡,希望大家喜歡,多多關注查字典。
【人民英雄張伯禮抗擊疫情的事跡 最美逆行者張伯禮事跡】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