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防軍人為清華學子念戰友遺書 致敬英勇烈士
邊防軍人為清華學子念戰友遺書,邊防軍人進入清華校園共同交流,這是青出與青春的對話。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邊防軍人為清華學子念戰友遺書相關資訊,大家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吧!
邊防軍人為清華學子念戰友遺書
近日,喀喇昆侖邊防軍人走進清華大學,與學子共話使命擔當。指導員錢生旭為師生念了幾段文字,這是連隊戰士寫下的遺書。這些戰士很多才十八九歲,卻已擔負起守衛祖國的重任。“我對死亡的恐懼消失得無影無蹤,因為我熱愛這片土地,熱愛我的國家……”
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這是“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對廣大青年的深切勉勵和殷切期望。這兩天,四位來自喀喇昆侖的邊防軍人走進清華校園,與同學們暢談報國志向,共話使命擔當。
走進清華大學,志愿者為來自喀喇昆侖的官兵講解學校的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位于校園西北角的西體育館是志愿者著重介紹的地點之一,就在半個月前,習主席在這里發表重要講話,希望同學們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努力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
無論是喀喇昆侖邊防一線,還是水木清華朗朗校園,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都是新時代青年共同追求的目標。而讓官兵們沒有想到的是,相隔千里的高等學府里,也有一群即將分配到部隊的的特殊戰友——清華大學聯合培養飛行學員班的學員。固定滾輪、旋梯,這些飛行訓練器材,讓陸軍出身的指導員錢生旭和戰士李鴻博忍不住跨界嘗試一番。
1935年,清華地下黨支部書記、中文系四年級學生蔣南翔,執筆起草了《告全國民眾書》。號召全國大眾聯合起來保衛中華民族,以血肉和頭顱換取光明和自由。今天,新時代的清華學子把喀喇昆侖衛士請上了時事大講堂,賡續愛國奉獻的傳統,激發永攀高峰的動力。
這4名官兵駐守的地方在高寒缺氧、自然環境惡劣的雪域高原,他們和戰友們時刻都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很多戰士才十八九歲,在父母的眼中還是孩子,卻已擔負起了守衛祖國疆土的重任。指導員錢生旭為師生深情地念了幾段沉甸甸的文字,它們是連隊戰士親手寫下的遺書。
新疆軍區某團指導員 錢生旭:親愛的爸媽,當你們看到這封遺書時,你們的兒子已經在天上看著你們了。如今,兒子也是你年輕時的樣子,已經成為一名邊防軍人,守衛著國家的領土。我的內心更加堅定,對死亡的恐懼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因為我熱愛這片土地,我熱愛我的國家,我熱愛身上的軍裝,我更加熱愛自己是一名邊防軍人。
對祖國的熱愛,化成一條堅實的紐帶,讓青年人跨越千里,相聚一起。而對于這些用生命守護民族尊嚴的戰士,清華學子用一封封寫給他們的書信,表達內心的崇敬之情。
清華大學學生 劉充:西部邊陲,喀喇昆侖,過去人們包括我在內,對它的印象都僅局限于惡劣的自然條件,同時又有壯麗的自然景觀,但是現在我們知道那里還有一群你們這樣的鐵血將士,還有一種動人的戍邊精神,更有一條我們祖國的生命之線,你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衛著這條線,你們的事跡感染著所有的人,更激勵著更多有志青年投入部隊,投身邊防,我在這里向你們表達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誠摯的感謝。
講述故事、分享體會,官兵們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不少驚喜,這顆特殊的石頭就是一份來自雪域高原的禮物。
陸軍第947醫院軍醫 路俊霞:這個是我們昆侖山上的石頭,就是麥吾蘭他們所駐守地方的一種特殊的石頭,他們叫石蛋,我給他取了一個特別魔幻的名字,叫“昆侖龍珠”。我們邊防軍人會把他駐守地方的石頭送給他最重要的人,剛好我說來到清華了,你們這些高材生拿去研究一下,這也是我們的國土、最天邊的國土拿過來送給你們。
清華大學學生國旗儀仗隊隊員:護衛國旗,報效國家,是我一生的擔當,清華大學學生國旗儀仗隊向邊防戰士們致敬。
清華大學退伍老兵:清華大學退伍老兵時刻聽從黨的召喚,和戍邊英雄一樣,若有戰,召必回。
把最天邊的國土送給最重要的人,把最誠摯的敬意獻給最可愛的人。這場青春與青春的對話雖然短暫,但卻將戍邊官兵與莘莘學子的心緊緊相連。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在“五四精神”的引領下,新時代的傳承者必將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防軍人為清華學子念戰友遺書,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喜歡,更多精彩文案請繼續關注查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