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內卷現象是什么意思 如何看待教育內卷
教育內卷現象是什么意思?近期內卷這個詞引得大家關注,再加上幾部關于教育問題的熱播劇播出之后,教育內卷這一詞也出現在群眾的視野中,那么教育內卷現象是什么意思?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
教育內卷現象是什么意思
新時代教育環境背景下,社會上的人在學歷、素質上整體提高,導致教育的理念、看法和觀點,對教育的要求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然而,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家長學歷和素質都跟同齡人差距很大,再加上生活壓力的困擾,導致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焦慮感。
這種焦慮感在完成不了教師在家長群里布置的任務后和教師引發劇烈的矛盾沖突。
近來,江蘇一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的短視頻流傳網絡后引起網友廣泛關注。接著又有多類似“叫家長批改作業,要教師考來干什么”的短視頻和言論流行于網絡。
隨后,江西、遼寧、山東等十多個省市教育局出臺相關禁止教師要求家長家長、學生批改作業的文件,甚至個別省市還將其納入績效考核和師德師風考核,但是感覺沒有什么效果。
這種現象觸發社會重新審視和討論“家校關系緊張”、“教育競爭中的‘內卷’趨勢”等問題。
什么是“內卷”?
有專家評論認為,家校關系的緊張,家長群的家長群矛盾不斷的根源就是教育“內卷化”。
有媒體報道指出:
所謂“內卷”被稱為“凡人版軍備競賽”,任何無實質意義的競爭和內部消耗,皆可稱為“內卷”。
簡而言之,“內卷”就是無秩序、無意義、沒價值而又混亂的競爭。這種競爭功利性極強,給參與的人無形中增加了很多壓力。
什么是“教育內卷”?有媒體指出:
“教育內卷”指的是教育體系內部不斷增加教學的勞動投入來獲得成績增長,但教學的效率和結果都沒有明顯的提高。
我的理解就是教師和家長不斷投入教育教學的勞動和壓力,但是學生的成績卻沒有因此而提高。
這種“教育內卷”現象的產生源于各省市,各學校,學校各年級和班級之間過度的、無序的教育競爭存在緊密關系。
作為這種“內卷”現象的主戰場之一的“家長群”成了教師向家長布置“任務”的工具。
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各種教育領域的角色在家長群中發生各種碰撞,引發各種矛盾。
這種內在的無秩序的競爭造成“學校要成績排名<教師布置題海戰術<家長承擔部分教學任務“批改部分作業<學生學習壓力增大<成績沒有實質性的提高<學校要求加碼、教師變本加厲布置作業、家長煩惱,學生受罪<學生成績退步的惡性循環。
可憐的是,大家都知道這種現象對誰都不好,都在掙扎出這種現象,甚至有些家長做出好不理智地退出家長群,怎么掙扎也退不出“內卷”的競爭壓力。
個別學生也扛不住這種壓力,最終輕則選擇自暴自棄,重則寫遺書一跳了之。
有專家就直言不諱地指出:“教育內卷之下,教育已經被扭曲各方利益博弈的賭場。”
學校、教師的賭資是學生的成就和分數,家長的賭資是孩子和學校、教師,孩子則成為賭注的籌碼。家長本身也是賭注的籌碼之一,家長越給力,勝出的機會越大,很多家長沒有認識到這點。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會有這種“教育內卷”現象?其最根本的問題則是當今中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結構的差別影響。
有專家認為,要想避免教育“內卷化”還需評價體系改革。
但是,我發現,在所有教育改革中最恰恰最難改革的是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因為其中涉及到教師評職稱的問題,而評職稱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則是學生的成績。
綜上所述,由于中國教育優質資源的稀缺,社會結構的不均衡,“教育內卷”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家校關系也會越來越緊張,家長群中教師和家長的矛盾沖突依然會很頻繁,學生厭學甚至做出跳樓等極端行為也不會減少。
如何看待教育內卷
而將內卷化理論嵌入教育領域進行研究則是始于藍希瑜對贛南畬族傳統教育頹變分析。此后,內卷化理論在教育中的研究大量集中在農村教育、高等教育之中。陳堅用內卷化理論來說明農村教育在發展變革中難以突破的困境;
中國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在最近的兩本新書《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實踐社會科學》和《中國的國家與社會二元合一治理體系:回顧與愿望》進一步研究了內卷化理論在其它領域的作用機制,指出在以應試為主的教育領域,面對快速遞增的競爭人數和伴之而來的遞減機會,學校需要逼迫學生投入越來越高的“勞動”來應試,促使本來就缺乏創新性的應試教育體系更加高度內卷化。中國人類學家項飆認為教育內卷化實質上是教育內部的一種“高度一體化”、“白熱化”的競爭,并且這是一場沒有任何失敗和退出機制的競爭。
如何定義現如今的“教育內卷化”
因此,教育內卷化可以指在教育領域中,各方主體為了使學生能夠獲得有限資源,不斷增加教學的勞動投入以換取學生成績增長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教學的效率并沒有明顯提高,甚至產生了過度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介紹的關于教育內卷現象是什么意思 如何看待教育內卷的相關內容,希望為大家提供參考幫助,想了解更多熱點熱詞,請大家關注本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