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戲骨[會演戲的小主演]
小戲骨
小戲骨指演藝精湛的小演員,演戲惟妙惟肖,演什么像什么。小主演們被稱為名副其實的“小戲骨。
詞語來源
剛過去的二零一六年“十一”假期,一部由八九歲孩子們主演的少兒版《白蛇傳》在湖南電視臺電視劇頻道《小戲骨》欄目播出,隨即在網絡上引發關注。和以往經典影視劇被翻拍遭到觀眾集體吐槽不同,孩子們的演繹得到一邊倒的贊譽,小主演們被稱為名副其實的“小戲骨”。
節目模式
《小戲骨》節目模式為“小孩演大劇”“演經典、學經典”,所有演員都是6至12歲的少年兒童,節目由正片(翻拍經典劇)、苗選、花絮和“小戲骨拜見老戲骨”等幾部分構成。在少兒版《白蛇傳》之前,這檔欄目翻拍的《焦裕祿》、《劉三姐》、《補鍋》、《洪湖赤衛隊》等,也曾在一定范圍內引發關注。
現象
小戲骨 近些年,電視臺和網絡的“兒童節目”也呈現出一種愈演愈烈的現象。同是湖南衛視的《娛樂大歌廳》出現兒童專場,中國教育電視臺打造了兒童言說類節目《小小演說家》,世熙傳媒聯合北京衛視、四川衛視共同打造《音樂大師課》。江蘇衛視將在2017年度聯手燦星推出《更好的未來》。實際上,在選秀、造星等層出不窮的時代,“萌娃消費”確實很難定義,“明星子女”在廣告、代言、晚會中頻頻露臉,有些僅僅是出于孩子興趣,并非包裝和炒作,雖然他們的觀眾群體是大人。
每經影視記者曾采訪了一位曾在兒童劇組工作過的業內人士,對方透露,有些家長愿意捧紅孩子,不惜花重金讓他們進入各大劇組。在拍攝現場,孩子都由家長全權陪同,保姆、專屬化妝車、遮陽傘、凳子、小零食等一應俱全。但劇組有時為了節省成本,每天的工作時間沒有相應的限制,拍戲常到凌晨。兒童也動不動“耍大牌”。德小興工作室也對每經記者坦言,目前社會上在使用兒童進行影視劇拍攝、選秀時,缺乏相關管理機制。
實際上,國家廣電總局已發布文件,明確提出真人秀節目應注意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盡量減少未成年人參與,對少數有未成年人參與的節目要堅決杜絕商業化、成人化和過度娛樂化的不良傾向以及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現象。
但是,對于各大電視臺,影視劇組而言,真人秀節目似乎用另一種方式和包裝被呈現了出來。
“在節目定性方面,有很多空子可以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東方衛視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廣電總局只是在真人秀方面加以限制,但在《小戲骨:白蛇傳》所屬的影視劇方面仍未有所涉及。這次光明日報的批評,恐怕會給所有電視臺和影視產業打響警鐘。”
爭議
小戲骨 少兒版《白蛇傳》走紅,也引來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網友擔心孩子們來演這些偏成人戲的作品,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正常生活潘禮平說設計劇本時就已經考慮到了這方面,“剔除掉了那些不適合小孩子的部分,留下報恩、治病救人和父子相認這些情節,所以不用擔心。”有網友們也開始提出了各種建議,“求拍《還珠格格》!求拍《少年包青天》!”對于網友的意見,他說也會考慮,“我們還是會選擇更有傳統經典,更加有正能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