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通氏體病
巴爾通氏體病
bartonellosis
????由白蛉叮咬傳播的細菌性皮膚病。本病局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河谷,如秘魯、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病原體為桿狀巴爾通氏體,一種革蘭氏陰性多形性桿菌,吉姆薩染色呈紅紫色。病原體進入血流,粘附于紅細胞上或寄生在紅細胞內(nèi),使紅細胞脆性增加,可在短期內(nèi)出現(xiàn)嚴重貧血。潛伏期2~6周,典型病程分兩期:①奧羅亞熱期。表現(xiàn)為間歇高熱、肌
???肉和關節(jié)痛、淋巴結腫痛和嚴重貧血,周圍血涂片呈大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可見有核紅細胞和豪厄爾-若利二氏體,經(jīng)3~6周,生存者開始緩慢恢復。②秘魯疣期。存活者常在皮膚暴露部位出現(xiàn)直徑0.5~2厘米的血管瘤樣結節(jié)。急性期血涂片及血培養(yǎng)可見病原體?,秘魯疣期皮損處培養(yǎng)陽性可確診。青霉素、四環(huán)素、鏈霉素和氯霉素療效較好,預防關鍵是消滅白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