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
三國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稱。他們是譙國嵇康、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內向秀、沛國劉伶、陳留阮咸、瑯邪王戎。由于他們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七人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服膺老莊,《隋書·經籍志》著錄山濤有集5卷,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山濤、王戎雖擅清言,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后出仕,感情深摯,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在文學史上都占重要地位。功名心最盛,嵇康的散文,入晉后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惠帝兩朝, br 七人在文學創作上成就不一。至八王亂起,仍優游暇豫,仍優游暇豫,不失其位。
七人在文學創作上成就不一。阮籍的五言詩,入晉后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嵇康的散文,在文學史上都占重要地位。向秀的賦,今存唯《思舊賦》一篇,篇帙短小,感情深摯,亦稱名作。劉伶有散文《酒德頌》,風格與阮籍《大人先生傳》頗相接近。他的五言詩也有一定水平,但今存作品很少。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阮咸精通音律,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然而在文學方面沒有留下作品。山濤、王戎雖擅清言,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但似乎不長于文筆。越名教而任自然,《隋書·經籍志》著錄山濤有集5卷,今所見佚文,七人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全部是奏啟文字,文學價值不大。王戎的著作則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