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眉草鹀
別名:韓鹀、山帶子、山麻雀、小栗鹀。屬雀形目,雀科。
分布在我國北部,西抵新疆,南至福建。
體型象麻雀,體長約15厘米。頭頂及枕部深粟紅色、耳羽栗色背面近栗色而帶近黑色縱紋;頦及喉近白色,下體余部大抵紅褐色。幼鳥上體炭黑色,羽緣均帶土黃、赭黃以至栗紅色,頭側(cè)為土黃色的斑雜狀,胸及腹側(cè)密著褐色條紋。
夏季多見于丘陵及高山上;冬季抵達(dá)山腳或山谷及平原等地。常棲息在草叢中,矮灌木間、巖石上,或空曠而無掩蔽的地面、玉米稈上、電線或電桿上等。冬季常見成群活動,由數(shù)十只結(jié)集在一起;繁殖時則分散成對活動。雄鳥有美妙動聽的歌聲,特別是在繁殖時期。
食物大部分為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及其幼蟲和雜草種,如蓼、稗、狗尾草、鵝觀草、荸薺、蘿卜、麥等種子。
繁殖于4一7月間,每年繁殖二次。營巢于山地的灌叢中,小松樹或茶樹上,也見于溪邊、田邊小而密的荊棘叢中,離地多不及1米高。巢為較精巧的杯形構(gòu)造,用草及細(xì)嫩的攀藤、撕碎的高梁葉等作材料,干草是最主要的成分,內(nèi)墊以特別細(xì)嫩的草莖或根等。卵殼色澤變化甚大,淺藍(lán)色或呈橄欖藍(lán)色,或呈淺橄欖褐色,斑紋為棒狀、粗線狀、絲狀等,底斑紫褐色、灰白或稍顯紅色有斑,表層斑橄欖褐和黑褐色。
1、鳥的選擇 在我國三道眉草鹀分布廣,多為留鳥,易于飼養(yǎng),適于初學(xué)養(yǎng)鳥者。雌雄異色,雌鳥上體黑褐色或黑色羽干線較多,臉部染土黃色;胸部栗色帶不明顯,腹部羽色也較淡。
2、籠的特點(diǎn) 三道眉草鹀屬食谷籠鳥,可用黃雀籠,亦可自制類似大小的竹籠,最好是封閉底、并有底圈,以防谷粒或谷殼飛出籠外,小型食、水罐各一枚、棲杠一根。
3、飼料和喂法 三道眉草鹀可只給粒料,不給軟料。如把谷子(或草籽)和稻子各半混合后喂給,經(jīng)常在籠中掛喂些蔬菜或野菜,任其自選。冬季增加10%的油菜籽。換羽期補(bǔ)充10%的雞蛋小米(或雞蛋大米)。
4、管理和調(diào)教 剛捕獲的野生三道眉草鹀十分怕人,見人驚飛碰撞。應(yīng)捆膀放入有籠套罩起的籠中飼養(yǎng),盡量保持環(huán)境安靜,否則會碰得頭破羽損。待鳥吃飼并稍安定幾日后,再逐漸打開籠套,并置常有人走動的地上,使鳥逐漸適應(yīng)。每周添換兩次食、水,吹去食罐中剩余的谷殼,每周徹底清理一次鳥籠。待開始自己小聲鳴叫后再全部去掉籠套,早晨或中午(冬季)掛明亮的高處,激發(fā)其鳴囀;平時仍置地面。南北方飼養(yǎng)三道眉草均可隨當(dāng)?shù)刈匀粴夂颍瑹o須特別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