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高材生棄留洋機會從軍 通過考核亮相閱兵式
廈門兵陳曦,閱兵訓練班長還是名校高材生
一切留學手續都已辦好,卻毅然放棄留學機會,選擇了從軍入伍,如今他光榮地成為夜襲陽明堡“戰斗模范連”英模部隊方隊中的一員。
2011年,陳曦從復旦大學畢業,隨后他通過了雅思考試,并被英國布魯內爾大學錄取,護照辦下來,一切都已就緒。此時,我市征兵工作拉開大幕,從小在部隊長大的陳曦,最終還是經不住軍營的“誘惑”,放棄留洋機會,報名參軍,此時離計劃留洋日不到一個月。
在組織安排下,陳曦來到第31集團軍“濟南第二團”。在這個具有光榮傳統且標準要求較高的集體里,陳曦迅速成長,不到兩年成為副連職排長。
今年春節過后,當得知閱兵報名啟動后,陳曦想都沒想,本能般的第一時間就報名了。此后,憑借在部隊里練就的扎實基本功,過硬的動作技術,陳曦他一路闖關,通過層層考核,最終留在閱兵方隊中,還成為班長。
在北京閱兵訓練空隙,陳曦會打電話告訴爸媽軍營的訓練生活,他說,軍營訓練充實,伙食品種豐富,戰友十分關愛,一切安好,就等閱兵日當天踢出完美的動作。
不過,陳曦爸爸告訴記者,其實,當兵前兒子曾閃到腰,雖不嚴重,也不會影響正常訓練,但兒子當兵后越來越堅強,這讓他感到很欣慰。今天,陳曦全家包括爺爺奶奶,將守在電視機前,一同見證他的精彩“演出”。
夜襲陽明堡“戰斗模范連”
夜襲陽明堡“戰斗模范連”是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 團10連,現為第31集團軍某師“紅四連”。此次閱兵,“紅四連”共有15個隊員參加。
據了解,“愛軍精武紅四連””隸屬第31集團軍某師,誕生于1927年黃麻起義的“紅四連”,是一個功勛卓著、英模輩出的連隊,先后參加了夜襲陽明堡、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淞滬戰役等100余次戰役戰斗。1937年10月,日軍進攻太原,769團團長陳錫聯率部夜襲陽明堡機場,毀傷敵機24架。
連隊涌現出一級人民英雄劉繼禎、戰斗英雄宋金山、一等功臣王俊才、“神槍手”宋世哲等28位英模人物。
近年來,他們大力傳承紅色血脈,堅持用強軍目標建連育人,瞄準一流推進建設,歷任主官都是優秀指揮軍官,干部、士官100%達到“四會”教練員標準,在師以上軍事比武中奪得24項第一、74人獲得單項冠軍。先后7次被授予榮譽稱號,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0次、三等功22次。
連隊先后45名官兵被團以上評為“何祥美式愛軍精武標兵”、優秀士兵、優秀共產黨員,涌現出了“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張永賀、“全軍優秀士官人才”陳大響等優秀人才。先后出色完成10多次重大演習任務,還圓滿完成抗洪搶險、警衛執勤、國防施工等各項任務,成為名副其實的“刀尖連隊”,連續3年被集團軍評為“基層建設標兵連”,連續2次被集團軍評為“人才培養先進單位”。
此次閱兵式,經過層層選拔,精挑細選,最終第31集團軍有500多人的強大陣容參加閱兵式中的徒步方隊、空中梯隊,以及聯合軍樂團——這就意味著,“地上走的”、“空中飛的”都將有第31集團軍的身影。特別是在徒步方隊第五個方陣的夜襲陽明堡“戰斗模范連”英模部隊方隊,我們將能目睹由兩位將軍領銜的第31集團軍359名隊員的威武英姿。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這些千里挑一的隊員們,在層層選拔中、在3個多月的“閱兵村”訓練中付出了多少汗水。
高標準要求 用測速儀來測步伐
這是第31集團軍首次參加徒步方隊閱兵,經驗為零。5月下旬,隊員們已進駐到北京“閱兵村”。大家的奮力拼搏下,第31集團軍徒步方隊進步明顯,被徒步指揮部評為優勝方隊,在8月徒步方隊的三次合練,要求苛刻的徒步指揮部也沒有從中挑出毛病。
閱兵訓練中,在視覺上要求單排面達到頭線、手線、槍線、腿線、胸線、帽線“六線合一”,整個方隊橫線、豎線、斜線要求“三線分明”;在聽覺上,要求腳掌落地聲沉穩有力,富有韻律;要求答詞和口號整齊清晰有氣勢。在觸覺上,要求在無風條件下,10米以內能夠感受到方隊移動帶來的空氣流動。為了追求這種效果,第31集團軍也使出了渾身解數。每一個動作,都是用秒表卡時間、用尺子測量步幅和距離、拉線來標齊排面。每天仿真模擬,并最終實現從天安門的東華表到西華表,96米,128步,1分8秒,整個方隊359人準點、整齊地通過,單獨考核,沒達到準點準步數走完96米的,也許就進不了正式的閱兵隊伍了。為此,他們還用測速儀來測步伐,用聲貝儀測口號。
高強度訓練 每月踢破一雙作戰靴
其實,作為“零經驗”的閱兵方隊,在后來追上并趕超別人的過程中,第31集團軍付出了很多汗水。他們每天要高強度訓練10多個小時。
隊員們深知,時刻不能離開訓練隊伍,否則可能就跟不上訓練步伐,甚至錯過站上長安街、走過天安門的機會——他們“輕傷不下火線”。
每天十來個小時的訓練,包括站軍姿、走正步等諸多項目,每個項目都要成百上千次反復訓練,正步每天就要踢近7公里。隊員們穿的都是高幫的作戰靴,即使是這樣耐磨的靴子,他們每個月都要踢破一雙。
夏日的北京,天氣炎熱,頭盔在隊員們年輕黝黑的臉上,留下了明顯的“Y”字母。每次訓練隊員們全身衣服都濕透,“汗水浸濕了每位隊員的衣服,乍一看,還以為是剛從水里出來的,顏色也變了。”教導員潘邦俊說。
北方天氣干燥,適應了南方潮濕氣候的隊員們,初來乍到,一時有些不適應。剛開始,很多人都流鼻血了,但隊員們拿紙巾或棉花團往鼻孔一塞,三兩下又重新投入訓練。
在電話那頭,隊員們對記者說得最多的是:“參加閱兵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怕吃苦,就怕上不了場”。
要保障閱兵訓練,搞好伙食至關重要。據了解,除早中晚三餐主餐外,訓練期間還分三次加餐到訓練場,為官兵們送上解暑降溫的涼茶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