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碑證明唐朝下西洋第一人是楊良瑤?
神道碑證明唐朝下西洋第一人是楊良瑤?
六百多年前,鄭和作為明朝外交使節七次下西洋,加強了與亞非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近日陜西文物保護工作者和地方志工作人員在對涇陽縣的一座神道碑研究時發現,早在唐代就有外交使節楊良瑤航海下西洋,比鄭和整整早了620年。
這座唐楊良瑤神道碑,80年代出土于涇陽縣云陽鎮的小戶楊村。一千多字的碑文主要記載了楊氏家族的起源,侍奉皇帝、內平禍亂、外撫異邦等史實。最重要的是記載了楊良瑤作為唐中晚期唐德宗的外交使節,航海下西洋,抵達遠在中東地區的黑衣大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等國家和地區。
楊良瑤
(736~806)唐代外交官。咸陽涇陽人。少時以節義為志行,長大后以忠勇為己任。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這是個有報復有作為,從小就立下了偉大志向的青年。楊提督在唐肅宗德年中,也就是西元756~758的時候進入了皇帝的宮廷,以一名宦官的身份開始了其充滿傳奇性的一生奮斗。
唐肅宗永泰元年(765),奉命說服在慈隰一帶叛亂的狼山部落;代宗大歷六年(771),宣慰安南、廣府,不辱使命;德宗興元元年(784),赴回紇求師成功,挽救了唐王朝的危局。“屆乎南海,舍陸登舟”, 貞元元年(785)四月,受命出使黑衣大食(西亞一帶),成為我國第一位航海抵地中海沿岸的外交使節。回國后受命主持修葺歷代唐陵,參與洛陽平叛。
傳統認為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因而鄭和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節。但是,根據最新披露的考古發現,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節當是唐代中葉的楊良瑤。楊良瑤(736—806),字良瑤,原籍弘農郡人,后落籍唐京兆府云陽縣龍云鄉,即今陜西省涇陽縣云陽鎮。
楊良瑤是唐朝宦官。歴事唐肅宗、代宗、德宗、順宗四朝皇帝,剔歴中外50余年,特別是奉命出使黑衣大食,在唐王朝和阿拉伯世界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根據當時國際、國內政治局勢來判斷,楊良瑤出使的政治目的可能是與起源于小亞細亞兩河流域的黑衣大食帝國一道,共同遏制崛起
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試圖徹底擺脫其對唐王朝西域的軍事威脅。據筆者考證,楊良瑤很可能是中國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節。作為唐王朝的外交使節,楊良瑤官階不高,但作用匪小。從碑文看,《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無疑是唐代后期的典型制作之一,足以反映所歷王朝的興衰脈絡,尤其是在“借兵回紇”、“出使嶺南”、“出使大食”、“平叛淮西”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皆能看出楊良瑤不遑寧居的奔走身影,這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歷史細節之一。
從形制看,該碑體形高大,額篆“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9個篆字,周正圓渾,蒼遒大氣。碑文以楷體書寫,間以行書,結體活潑,字跡勁秀,線條華暢,文氣通透,具有相當高的書法藝術水平,不失其為中晚唐書法中的佳品制作。據宋佚名《宣和書譜》卷一載:“唐代宗宵旰之暇,留心翰墨,于行書益工。大抵有唐自太宗以還,世相祖襲,至代宗家學未墜。”唐德宗時,“觀其行書筆意,亦不愧前人云”(宋佚名《宣和書譜》: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2011年12月第1版)。至憲宗初年,宮廷崇尚“集王圣教序”之風,仍不稍潛。足見中晚唐右軍行楷書體之興盛,當披靡于朝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