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劉德華尋子過程
《失孤》劉德華尋子過程
2015年春,再一部關于“丟失獨子和尋找孩子”的電影《失孤》上映,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陳可辛導演的《親愛的》、彭三源導演電影《失孤》先后問世,都將視角聚焦在失子話題上。
父母丟失孩子事件,在何時何地談起,都無疑觸動到人們最柔軟的部分。影片《失孤》并沒有將視角聚焦在一個單獨的家庭、一對尋找的父子、一個失子的母親之上,而是希望通過一個“在路上”的父親,和一個被拐賣的孩子的命運,投射出一個社會群像,將這樣的一批人呈現出來的同時,喚起更廣泛層面的社會關注。
導演彭三源在電視領域作品頗豐,但電影《失孤》為其導演處女作,又是如此龐大深刻的社會話題,導演將諸多情緒都一氣投入到了影片之中。在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失子父親的處境、被拐賣的孩子的心境、孩子因此而引發的身份焦慮等多個視角。在影片的最后,導演更是將失子者的疑惑,放到了一個更抽象更遙遠的上帝視角、佛法層面去解讀。
人物:當然是看劉德華演農民
《失孤》最重要的看點,當然是劉德華是如何扮演農民的。劉德華演農民有一個天然的情感優勢,只要不像劉德華,就已經是成功,如果還可以像農民的話,無疑就是大獲全勝。為了在外形上非常的貼近農民,劉德華開啟了“看我四步變農民”生活模式。
第一步:春節期間去馬來西亞曬黑,曬完正面曬背面,曬完背面曬正面……終于這場戲在澡堂洗澡環節,露出了自己的東南亞農民黑,將正反面肉體得以完整的呈現。
第二步:三個月不換衣服,永遠背著破皮包。劉德華在影片中只有一套戲服,里三層外三層的都是最強農民風,土黃色的外衣領口袖口還都是磨破的毛邊。劉德華在影片中從始至終背著一個黑色破皮包,睡覺的時候落水的時候,這只皮包都永不離手。導演彭三源解釋說,這只皮包就是雷澤寬的精神寄托,代表了他的希望,因此要有一種永遠不會離身的效果。
第三步:路邊吃面用嘴趕蒼蠅絕招get。影片無數次的將鏡頭對準劉德華,讓他一再呈現出“我不是劉德華,我就是個農民”的那一面,路邊蹲地吃方便面戲份,成功的告訴觀眾,影帝也好天王也罷,吃起面來都和陳佩斯、和普通人一樣,是吸溜吸溜的。劉德華分享這場戲的拍攝故事時,還得意的說到自己學會了用嘴趕蒼蠅的特殊技能。
第四步:穿針引線要得,磨壞指甲更要得。雷澤寬的摩托車上一直有一面印著孩子頭像的旗,路遇車禍旗子扯破之后,劉德華自己穿針引線,將旗子縫起來,之后順手將針線穿在了自己的所穿的毛衣上。據導演回憶,縫衣針鈍了,劉德華還會在頭皮上摩擦摩擦,完全就是“農村老太太”style。另外,華仔說自己很討厭“造型很像農村人,一伸手手指指甲都白白凈凈”,于是為了手指指甲都亂七八糟,劉德華把指甲磨得像灰指甲一樣,同時還每天用一種藥水燒自己的手指。
故事:從在路上到再上路
《失孤》與《親愛的》選定的題材相同,兩部影片又相繼上映,不少觀眾會拿兩部影片做對比。但與《親愛的》很大不同的是,《失孤》并沒有在講一個完整的尋子故事,而是截取了尋子這個事件中的兩個單獨的個體,一個丟失孩子的父親,和一個被丟失了的孩子。二人在路上遇見,一起上路,到了一個岔路口,二人分開,父親繼續上路。
除了陪你看遍人生的竹林、鐵索橋,還要陪你一起洗個澡。劉德華和井柏然[微博]在一個浴缸里泡澡,然后并排躺在澡堂子的躺椅上的片段,是整部影片中難得的溫情部分。兩個人在躺椅上有一搭無一搭的對話。劉德華問井柏然有沒有考大學,井柏然說沒有,劉德華說,你淘氣,不好好念書啊!井柏然說,我學習可好了,但沒有戶口,不能考試啊,所以我要找到家啊。
隨后兩個人開始面對面躺平(觀影群眾說,總有一種下一秒,一定會有一個人翻過來了的即視感!!!)度過了安然的一夜。劉德華和井柏然一場“讓我陪你一起洗澡”的戲份,被網友調侃,洗澡之后關系全變了,終于從失孤變成了“失戀”。
已經坦誠面對彼此如父如子的二人,隨后再上路時多了很多溫情的場景,比如在夜市上找尋彼此、在洗車灘濕身對方。彼此感情也逐漸升溫。
煽情:沒有過多的煽情 是全片的最大優點
《失孤》最讓人覺得不過不失的處理方式,就是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隨時可以催淚開閘的故事,幾位演員卻處理得相當平靜,還有幾處可以放大的煽情催淚點,也都處理得平滑冷靜,并沒有通過換取淚水這種捷徑的方式呈現。
梁家輝在《失孤》中客串一個高速公路警察,有一場戲雷澤寬騎著摩托車在公路上行進,梁家輝在后面拿著大喇叭毫不客氣的大吼叫他停下來,發現他走錯路之后,讓雷澤寬跟著警車走,最終送到了高速路口。在接下來的行進中,雷澤寬再次打開地圖,才發現高速公路的警察在地圖中塞進200塊錢。這時候,雷澤寬的處理依然是平靜的,他在自己的小本上,(就是從上面提到的那個黑色皮包里拿出來的)記下來欠高速公路警察200元。
劉德華在對井柏然講述,自己為什么尋子15年很少回家的這段話,是影片的一個亮點所在。“每次看到我一個人回家,家人就會失望。”即使是這個部分,電影都很有良心的沒有用人物的淚水、煽情的音樂來烘托感人的氣氛。
井柏然在采訪中說到過,導演不允許其在拍攝中落淚,即使是自己在讀出臺詞或者扮演角色時,要難過的哭出來,也要忍耐住。導演對他的要求是,你笑著,讓觀眾哭。
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導演要求整個團隊將影片打造得歐洲化一些,不要那么的“鄉土中國”,而是像歐洲電影一樣,不施痕跡的表演,放佛僅僅是截取了生活的一個片段。
結局:緣起緣滅的結局 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
或許是出于試圖對影片進行更深層次探討的需要,又或許是想從宗教的角度給予受難者安慰,《失孤》的結尾不再探討故事本身,而是上升到了宗教層面。對于《失孤》這樣的結局,觀眾的感受也是褒貶不一。王小山在微博上說,“最后尋求佛法解說,更像是于丹的雞湯。”也有網友是認可《失孤》結局的:“對比之下,如果說《親愛的》給大家一個好的結局,那《失孤》則是給大家一個希望。”
《失孤》的結局部分,走在路上的劉德華路遇一路高僧,像高僧探討生命的參悟之道,他求問高僧,是否還需要繼續找下去,高僧的答語是,你找,緣起,你不找,緣滅;找到,緣聚,找不到,緣散,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
這話說完,雷澤寬又踏上了尋子的道路。
劉德華本人和導演一樣,都是佛教徒,他對結尾的看法,是“當一個人他一定要面對一件事情,你把他怨天,會比人活好,因為在那個人的心情上,如果他能找到一個人去怪的話,他會痛苦一輩子。但是他覺得,上天是有一個安排,這個安排可能真的是已經定了。所以我們拍完這個戲之后,雷澤寬這個角色不會再埋怨了。如果你真正的面對那些受傷的人,為什么在這世上當我們找不到出路的時候,不管是怎么樣,他們都會說,主會有安排的。”
而將本片風格定義為歐洲風格電影的導演彭三源,對結尾的解釋更加禪意:“我們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滾滾紅塵當中,找孩子的爸爸,找爸爸的孩子,用十幾年的時間、堅強的信念去尋找,所有的這些都構成了他們的命運。這一切是不是真實、是不是重要、用上帝的角度去看,可能是另外一層含義。高僧的話,講的是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