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
柴靜
柴靜,1976年1月1日出生在山西臨汾,1992年,到長沙鐵道學院(現中南大學)讀書,1995年,電臺主持《夜色溫柔》節目,1998年,到中國傳媒大學學習電視編輯,并在湖南廣播電視臺主持《新青年》節目。2001年11月起擔任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主持人。2003年擔任《新聞調查》記者,出現在非典的第一線、礦難的真相調查,揭露一個個欲蓋彌彰的謊言;2011年起擔任《看見》主持人。2013年出版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看見》,銷量超過100萬冊,成為年度最暢銷書籍。 2014年從央視離職,2015年初推出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
人物經歷
1992年,16歲的柴靜到湖南長沙讀大學,1995年畢業時,恰好逢長沙要成立一個新的文藝臺,柴靜去應聘,考核之后留下了。1995至1998年,在湖南廣播電視總臺文藝廣播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溫柔》,這成為大學宿舍的必修課;1998年,中國傳媒大學進修電視編輯,并在湖南廣播電視總臺主持《新青年》。
1998至2001年,湖南廣播電視總臺衛星頻道《新青年》節目主持人;1999年,偶然進入央視《東方時空》。2001年10月,加盟《東方時空·時空連線》,擔任主持人;
2003年4月,央視《新聞調查》出鏡記者,同時也是第一個“零距離”報道“非典”的記者;同年,非典肆虐。她深入到一線,七次與非典病人面對面,參加了《北京“非典”狙擊戰》的拍攝,成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線采訪的記者之一。被評為“2003年中國記者風云人物”。
2006年起推出的《柴靜兩會觀察》11年已成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品牌欄目,2008年在新聞1+1節目中反復詢問王錫鋅關于公款消費的數字。
2009年,離開《新聞調查》,擔任新聞頻道《24小時》主播、《面對面》主持人。
2011年將從3月3日至18日在新聞頻道每晚八點鐘的《360度》中繼續推出,節目時長約15分鐘。8月,邱啟明和柴靜主持的《看見》周末版重拳出擊,打響內容調整的第一炮。同年,還凸現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傳播優勢,與兄弟電視臺聯手合作,圍繞這一欄目每天的不同主題,全方位鏈接會外相關新聞事件和資料背景。先后擔任新聞頻道《東方時空》《24小時》主播、新聞頻道《面對面》主持人。2013年柴靜出版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看見》,引起熱議,銷量超過100萬冊,成為年度最暢銷書籍。
2014年,有媒體爆料稱央視著名記者、主持人柴靜已從央視低調離職,她本人尚未對離職一事進行回應。據柴靜前同事邱啟明接受采訪時透露,柴靜自2013年7月《看見》停播就有辭職意向,目前已經離開央視。
個人生活
2013年年初,柴靜被爆與攝影師趙嘉結婚,引發眾多討論。此后,柴靜漸漸淡出熒屏。《南都娛樂周刊》報道,柴靜于2013年10月底生下了一個女兒,生產的地點是在“美利堅合眾國”。根據美國法律,這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個美國公民。此事一經曝光便引發輿論的火熱討論 。
霧霾調查
2015年初推出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
為什么選了霧霾這么一個題材?因為這不是一個計劃中的作品,當時因為孩子生病,我辭職后打算用相當的一段時間陪伴她,照顧她,所以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照顧她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整個生活都被它影響了,加上全社會對空氣污染問題也越來越關心,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該怎么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
這一年我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去了一些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調查了背后的執法困境。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也去了倫敦、洛杉磯這些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
我自己曾經對霧霾無知無覺,現在我對空氣有我的愛惜,所以我去找適合我的方式,比如盡量不開車,比如參與公眾參與立法研討會,與揚塵的工地交涉,打環保舉報電話12369,要求餐館安裝上法規要求安裝的設備,要求加油站維修油氣回收裝置。我把這些也呈現出來,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別人心底有自己的愛惜,有適合自己的實踐。
當前《大氣防治法》正在修訂,我將采訪的資料和稿件都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能為法律修訂帶來一點參照。他們逐字看完,附上建議,返還給我,并打電話表示感謝,說會在修訂時考慮相關問題。
我將稿件也發給了正在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得到的反饋也讓我很意外。他們提出的唯一意見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談得更多。
這次的拍攝費用差不多一百萬吧,因為有國內外的拍攝和后期制作的費用。錢是我自己投的,國內一些基金會聯系過我,愿意資助,但我當時完全不知道自己會做成什么樣子,又要照顧孩子,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做完,就沒接受,非常感謝他們。我兩年前出過書,用稿費負擔的。
部長表態
2015年3月1日,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他昨晚認真地看了柴靜的紀錄片,今天一早就給她發短信,對她表示感謝。陳吉寧說,柴靜的紀錄片從公眾健康的角度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值得敬佩。對柴靜的報道,用積極和善意的態度來鼓勵這種行為。陳吉寧說,面對面的互動交流很重要,將認真采納落實媒體意見。
獲獎記錄
風云記者
?2003 全國抗擊非典優秀新聞工作者 (獲獎)
?2003 年度風云記者 (獲獎)
感動中國綠色人物
?2008 東方衛視評選的2007年度 感動中國綠色人物 (獲獎)
首都女記協演講大賽
?2009 特等獎 認識的人,了解的事 (獲獎)
優秀播音員主持人
?2009 央視2009年度 優秀播音員主持人”乙等 (獲獎)
土豆節
?2010 2010年度 土豆節金鏡頭獎 認識的人,了解的事 (獲獎)
十佳主持人
?2010 央視2010年度 十佳主持人 (獲獎)
華文最佳散文獎
?2011 2011年度 華文最佳散文獎 世間有情人 (獲獎)
人物評價
柴靜,作為一名記者兼主持人,節目當中她是冷靜客觀的,她有一顆熾熱的扶持弱者的心靈。她氣質優雅,而又鋒芒畢露。始終站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銳、堅定與堅持,最終歷練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在非典期間,她曾成功報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擊戰》等專題節目,成為著名的“非典前線”女記者。
她矜持冷靜,并不多話,亦不善身體表達。鏡頭里,她只用最清簡,真實的新聞語言貼近事實。每每面對鏡頭,神情淡定,聲音柔和。素妝出鏡時,清簡短發,喜歡系圍巾,像個清秀的鄰家女孩。柴靜在媒體上表現出來的形象也讓公眾相信她就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公知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