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票房神話實乃中國電影之悲哀
《奔跑》票房神話實乃中國電影之悲哀
電影院晃了一圈,本來想看的片子已經滿員,受時間所限,只好選擇了排片最多的《奔跑吧,兄弟》。看完電影簡直欲哭無淚,只恨自己為什么要花一部電影的錢看一檔綜藝節目。一百度,更瘋癲。首日票房7000萬,三天累計破兩億。相信這部只拍了一個禮拜“小投資大回報”的電影所創造的票房神話再次震驚了無數人。不得不感慨,像《奔跑吧,兄弟》之類的電影所創造的票房神話實乃中國電影之悲哀,電影是門不錯的生意,但別把電影只當生意。
綜藝節目變電影 人傻錢多速速來
之前看過《奔跑吧,兄弟》的綜藝節目,好玩搞笑之余嚴重引(chāo)進(xí),但想想時下火熱的綜藝節目又有幾個是本土原創的呢?既然法不責眾也就不必求全責備吹毛求疵了。可,你收點廣告費在電視里播讓觀眾免費看就好了,為什么要冠以“喜劇”之名在電影院圈錢呢?
這部不到90分鐘的電影“你推我我推你”推了半個小時,后一個小時套用了《饑餓游戲》的模式然后一群人嚷嚷“人不是我殺的啦我要去舉報你”最后找到了李晨是幕后大BOSS就結束了,至于編劇要講什么導演要表達什么完全不知。當然,這種既沒誠意又沒意義的電影(綜藝節目衍化品)不止《奔跑》, 《爸爸去哪兒》狂攬票房時就有人發出了質疑的聲音,父母帶著孩子看看萌娃圖個樂呵也就罷了,而《奔跑》這種糟蹋“電影”概念的行為是不是太不尊重觀眾了?中國的電影市場正應了那句“人傻錢多速來”嗎?借用某微博紅人的常用評價:“負分,滾粗!”
粉絲電影當道 藝術何去何從
美國每年N部好萊塢大片橫掃全球暫且不論,韓國的《辯護人》,法國的《浪潮》等等都極具電影藝術性和嚴肅性,沖擊人的心靈,審視自己,反思社會。反觀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由許鞍華親自操刀多年擁有眾多一線明星參演并排在十一黃金檔的《黃金時代》不尷不尬,與之同檔的《心花怒放》卻在票房上遙遙領先一路高歌,高票房爛片不斷刷新觀眾的容忍度,真是“部部驚心”。久而久之,都不知道電影到底是個什么東西了。
媚俗化、娛樂化逐漸取代了電影的藝術性和審美性,從“撕X時代N部曲”開始,“粉絲經濟”的漂亮成績亮瞎了制作方的眼,從而又誕生了一種新的電影模式-------專為圈錢而生的粉絲電影。粉絲電影可不得了,說不得罵不得,評論的人出來指責兩句也難免被噴“咸吃蘿卜淡操心”,我花錢買高興我樂意關你屁事。
最后閑扯一句,看看如今的熒屏,綜藝節目必抄襲(壕的電視臺版權引進),古裝劇必宮斗(順便補習各種流產知識,皇家的孩子能順利生下并壽終正寢真心不容易),偶像劇必狗血(畢業7年你給我開個知名律所看看),好不容易周末去電影院看個電影卻被娛樂至死,中國觀眾也甚是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