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歌手國際貼金之旅
華語歌手國際貼金之旅
華語歌手國際化之路一直給人“踏不平坎坷,走不了大道”感覺。回顧這一年來,華語歌手與歐美大咖制作人的連番交手,華語歌手在國外頒獎禮上的國外冷國內熱現象,這些歌手交出的海外成績單到底有多少“加分值”?到年底數不勝數的華語頒獎禮,也讓狂熱大眾清醒了不少,獎項就是分豬肉,至少還有歌迷愿意為之埋單。想想我們大華語音樂圈這幾年風雨飄搖,秋風掃落葉,連幾個像樣的獎都沒法給出來表彰歌手們的努力耕耘,也無怪他們要跑去國外“貼金”了。
說出來,又是歌手和幕后團隊們的一把辛酸淚!你們說我去“貼金”,不“貼”哪來話題點?發專輯都沒人聽,還要怪我沒作品!年年國內走紅毯,你們都不關心我!大老遠地跑過來,拿了獎還吐槽我!緊隨全球化脈動,這些年,“國際化”也成了音樂欣欣向榮、良性發展的標志之一,然而在國際化浪潮里的華語音樂,仍只是個少不更事的孩子。偏偏這孩子在家里不受寵,境遇大大不如“影視”小姐妹,出遠門又沒經驗,跌跌撞撞鬧了不少笑話。總結華語歌手們國際“貼金”之旅,遠不如通稿中的華麗辭藻,反而變成了扯下“遮羞布”,把內在積弊公之于眾的多次負隅頑抗。
是的,我們沒有春天。但尼瑪,一入藝路深似海!我們大明星不能輕易換工作,你們倒是多看看我!且聽我唱一首!給我個機會吻獎醉哭呀!(幾年前某個華語音樂人喜氣洋洋地說過:“我們音樂行業的春天要來啦!”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貼金之旅”之——領個國際大獎“肥家” 其實是各取所需
近年,一些主英語系國際頒獎禮上,陸續出現了華語歌手的身影,他們有的去領獎,有的去表演,并且一定會在國內營造出一種無上榮耀之感。這種現象并不稀奇,這些年去國際電影節上走紅毯女星們,有相當一部分也是“勇敢做自己”,沒作品入圍又何妨,叫錯名字又何妨,外媒不搭理又何妨。比對一下,歌手們的理由相對充分些。
雖然粉絲狂歡,國內觀眾卻不太買賬。可能國內頒獎禮長期給人以不良印象,“分豬肉”、“走合作看關系”、“你來我就給”、“花商演價請歌手還附贈一獎杯”現象皆有,所以當華語歌手們去國際頒獎禮上領了個獎回來時,質疑聲便遠大于叫好。歌曲難銷,歌手之路到處雞肋,獎項也不再是光環的象征。
1.0時代:MTV EMA目的性強 看中就是華語地區粉絲人氣
自打韓庚李宇春周筆暢相繼入圍得獎 好多人被重新科普了!
MTV EMA是中國歌迷較為熟悉的國際獎項之一,最近發了新專輯,號稱“作神”的鄭鈞老師,十幾年前就憑借歌曲《1/3理想》入圍MTV EMA的“MTV音樂錄影帶獎”,堪稱輝煌一瞬。MTV EMA的量級更多體現在流行范疇,由于各種當紅偶像、大牌歌手們很喜歡去熱鬧,現場表演很精彩,嗨點多多,觀看值頗高。
雖說是“中國歌迷較為熟悉的國際獎項之一”,但EMA知名度與“格萊美”這種聽翻譯名字就很帶感的國際音樂大獎還是有相當差距。近幾年,EMA十分機智地設立了個“全球最佳藝人獎”,把世界范圍內各種粉多的人氣歌手都計入入圍名單,結果完全由粉絲投票產生,果不其然,在中國知名度大增!拓寬市場和影響力效果“杠杠滴”!
其實這個方法一點兒都不陌生,國內大多數流行音樂頒獎禮都有設立相關獎項,目的在于:既可以在前期給頒獎禮加溫加關注,還有足夠“誘惑”把高人氣歌手請到場,同時又保證了相當的現場上座率!毫無疑問,粉絲一直是主辦方們最愛的消費群體。
截至目前,“全球最佳藝人獎”除了把第一次給了韓國組合BigBang,其后連續三屆都是由中國高人氣歌手折桂,他們分別是粉絲軍團戰斗力強的——韓庚、李宇春、周筆暢。目測這個獎若還持續下去,也許未來還能看到Tfboys、吳亦凡、鹿晗之類的國內高人氣偶像歌手吧……
2.0進擊:這下大家都值得了AMA(全美音樂獎)……
今年同時邀到筷子兄弟和張杰 被罵“賣獎”主辦方也是要哭了!
EMA,全美音樂獎,又是一個“中國歌迷較為熟悉的國際獎項之一”。今年,他們邀請筷子兄弟上臺表演《小蘋果》,把哥兩兒給高興的,要去的頭幾天消息就鋪天蓋地的了!筷子兄弟表演《小蘋果》,被放在廣告時段不說,還是假唱;張杰頒獎詞兒準備挺好,就是長了點。他們分別獲得“國際歌曲獎”和“國際藝人獎”,本來是值得高興和慶賀的事兒,不料卻引發軒然大波,潮水般的質疑聲和負面評價攪得連AMA自己都“坐不住”了,忙不迭出來為“斥資百萬刀買獎”、“假唱”、“獎項水分爆表”、“廣告時段表演忒不地道”等吐槽作出官方澄清。
澄清過程中,主辦方已經拿出“偶們專注頒獎40年,絕對不收一美刀!”來為清譽擔保,可還是壓不住“買獎說”;想想只不過是請了兩中國歌手來,結果搞得這么狼狽,主辦方也是要哭了!
作為一家商業公司,為開拓市場而有此舉措,好像也不難理解,主辦方自己也承認,是看中筷子兄弟和張杰在中國的影響力;實際操作雖不令人滿意,但卻成功引發中國觀眾的大討論,也是一種有效傳播。而身為歌手被AMA邀請登臺表演,還有機會獲獎,誰會不高興?這是多好的一次宣傳和升值機會呀!在國內領獎,有人問津么?去個國際頒獎禮,感覺高大上起來了有木有。
橫豎怎么看,這些國際大獎對華語音樂圈都缺乏真正的了解和真誠。可惜國內音樂環境太差,當歌手存在感太低,即使依附綜藝、依附影視,也還是無法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試想國內要能有一個權威性且觀眾認可的頒獎禮,他們也不會急著先去國外拿沒啥重量的獎找存在感了。
貼金之旅之——國外大牌制作人操刀 大牌的作用有多大?
制作人大牌歌迷認識幾個?
華語歌手發專輯,拿“與國外大牌制作人合作”當賣點蔚然成風,放在過去,或許還能擲地有聲,放在商業化合作越發高效的現在,哪還有多少爆點。有錢,就能任性!
鄭鈞新專輯宣傳文案中,與曾獲格萊美大獎的英國著名制作人Steve Lillywhite合作就被劃了重點,Steve Lillywhite曾參與過U2、滾石、Morrissey、Jason Mraz等歌手的專輯制作。
相似例子有很多,黑豹樂隊第六張專輯制作時,就自曝請到了兩名美國制作人Phil Nicolo和Jamii Szmadzinski跨刀,其中Phil多次擔任格萊美獎評委。音樂人Diane Warren曾9次Grammy格萊美提名,3次獲獎,6次ASCAP年度最佳創作者4次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提名,創作的《珍珠港》主題曲《There you will be》、《空中監獄》主題曲《How do I live》等都曾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近期她為電影《絕命逃亡》片尾曲操刀,而演唱者正是從《中國好聲音》中走出的吉克雋逸。
還有今年8月,音樂制作人Timbaland在個人社交網站發布與張靚穎的合照,并宣布要和張靚穎“一起掀動全球”,以此吹響兩人合作的號角。Timbaland被格萊美等多個大獎推崇為當代流行音樂教父,一手捧紅了麥當娜、碧昂絲、賈斯汀-汀布萊克、Jay Z等國際一線歌手。
也因此發生過爭議,尚雯婕英文歌《Where is my soul 靈魂的去向》稱與Lady Gaga御用制作人Daniel Merlot合作,但卻被樂評人指出,所謂的Daniel Merlot,“跟GAGA一毛錢關系都沒有,以訛傳訛啊,而且這人算不上頂級的制作人,一線都不是。”結果引發尚雯婕與該樂評的一輪口水戰。
國際大牌制作人到底有多大牌?通稿里的各種“曾獲格萊美提名”價值有多高?Who knows!隨著國際間分工合作的加強,有了商業運作,能請到的制作人就越來越多了,還能去世界各地錄專輯了;有的國內唱片公司,甚至將此作為自身“實力”之一,標榜有更多“國際話語權”,也是“醉人”……
常言說,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判斷歌曲制作好壞有明顯標準——聽了不就知道了!在此之前吹得天花亂墜,實際聽來不過爾爾也白搭。而且在國內做宣傳推廣,拿這些外國幕后當賣點,真的能有反響嗎?國內觀眾能認清的國外大牌明星都實屬有限,更何況是幕后人員!你跟他們說某某美國制作人有多牛,實感估摸著還不如國內著名制作人張亞東,不如找周杰倫幫寫首歌來得有亮點。
貼金之旅之——與大牌歌手合唱一曲 愿我們能成為彼此的天使!
有錢就能任性,可是碰到更任性的也是沒轍!不少華語歌手希望與自己喜歡的國際大牌歌手合作,可往往只限于“想象”和“盼望”,夢想成真的很少,所以但凡碰上和還不錯的歌手合作,就足夠有爆點,可以拿出來說說了。
蔡依林新專輯《呸》不僅有林俊杰幫寫情歌,劉嘉玲跨刀拍攝MV,還與日本天后安室奈美惠合作歌曲《I’m Not Yours》,并且一起拍攝MV,大手筆不說,更令人期待值滿滿。早前她還在Kylie Minogue復出專輯中與其合唱《In My Arms》,被收錄在亞洲版中。
吉克雋逸一直被公司打造成“國際范兒”,走在國際路線上就沒下來過,還曾與Snoop Dogg合唱過一首《Summer Time》,嚇人一跳。走嘻哈路線的潘瑋柏曾在公司引線下,和嘻哈天王Akon合唱過一首《Be with U》。
雖然很難看到大牌歌手當華語歌手演唱會嘉賓,但與華語歌手也會有其他形式的舞臺合作。在今年的金曲獎上,林俊杰就與Jason Mraz同臺表演,一起合唱《I’m Yours》。2011年,由李玟、順子、黑眼豆豆主唱Will.i.am 、John Legend、Apl.de.ap等一起完成的“不亦樂乎”演唱會中,李玟不僅與John Legend和順子分別合唱,更與will.i.am、apl.de.ap共同合作《I Gotta Feeling》等多首金曲。
國內天王天后與國外天王天后直接碰撞,當然能產生化學反應,火花夠看。但這類合作還是相對較少。當然,在做這些錦上添花的事兒之前,華語歌手需要對自己有更高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