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被指:說庸俗也絕不過分
郭敬明被指:說庸俗也絕不過分
“郭敬明的小時代有那么多人呼應,文壇成了可怕的樣子,低俗、媚俗,說庸俗也絕不過分。”11月15日,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著名翻譯家、專欄作家林少華做客廣東省社科聯主辦、南方都市報承辦的嶺南大講壇·公眾論壇,與觀眾暢談村上春樹、郭敬明,還有這個時代。
談村上:與諾獎擦肩因批判性不夠
“文學的本質在于向善,對真、善、美的守護,對人世中微弱理想的燈光、微弱的人性中善良一面如何張揚和守護。”作為中國大陸的村上春樹作品簡體中文版主要譯者,林少華卻不太推崇讀過多的日本文學。
對于村上春樹再一次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林少華認為其作品批判性不夠鮮明,介入社會現實的力度不到位,甚至對于善和惡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林少華笑稱,“我看村上的東西,后來都不看原著,而是看我自己翻譯過來的作品。不是說我翻譯得多么好,而是我到底覺得中文比日文美妙得多。”
談自我:定位是譯者不是作家
國內翻譯市場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對此,林少華指出,好的翻譯不是沒有,只是不占主流,平庸之作反而占大多數。
“進入網絡化時代后,人們獲得知識、學習的渠道多了,不像過去僅僅看書,客觀上削弱了大家看文學經典的努力”,林少華認為,這是大時代發展產生的一個連鎖反應,書籍閱讀量不夠,母語語言功力會降低,語言自覺、修辭自覺、語言悟性、靈性就鈍化了。
他說,文學翻譯除了語言功力之外,還需要若有若無的、若隱若現的不到1%的藝術悟性、語言的獨特把握能力,還有一種不用做出準備的一瞬間感悟。身兼作家和翻譯家兩種身份,林少華在翻譯時,自身定位是放在翻譯者上,“我不以作家的姿態介入村上春樹的文本,盡可能扼殺作為作家這種角色的自覺,忠實原作的主題、情境設計、人物形象。”
談郭敬明:那么多人呼應值得深思
“我們生活在一個大時代,而不是郭敬明所說的小時代。我對郭敬明有意見,就是搞什么小時代玩一玩可以,但是有那么多人去呼應,這就是值得深思的社會現象了。”林少華認為我們的作家、文壇成了可怕的樣子,“低俗、媚俗,說庸俗也絕不過分”。
林少華建議,在一個大時代,讀一讀大氣象、大格局、大境界,有男人氣象、陽剛之氣這樣的作品恐怕“我們生活在一個大時代,而不是郭敬明所說的小時代。我對郭敬明有意見,就是搞什么小時代玩一玩可以,但是有那么多人去呼應,這就是值得深思的社會現象了。”是更需要的。
“哪一個國家的作家會趕上這樣的時代,有這樣的一片土壤,這么豐厚的創作題材?”林少華說,現在我們傾向于指責體制,而缺乏自我救贖,自我靈魂的救贖,“不是體制有負于作家,而是作家有負于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