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挖出三段城墻遺址
武平挖出三段城墻遺址
疑為漢初南海國王城遺址
“這里曾經是一座古城!”8月9日,龍巖武平縣地方史學者金中茂等人這么說。這是他們在武平縣東留鄉背寨村一個叫城頭垴的山崗上探訪完三段城墻遺址后作出的判斷。對這個當地村民語焉不詳,當地史縣志從未提及的古城遺跡,金中茂結合其水流通達贛江以及出土的大量城磚石板等文物,認為很有可能是漢初南海國王城遺址。
村民建房用磚 山崗上挖出城墻遺址
武平縣東留鄉背寨村與江西會昌筠門嶺毗鄰。城頭垴在背寨村靠北的一座山崗上,其后是一座屏障山,東西兩側崗阜圍護,各有一條溪流經過,匯集流經村前的背寨河,由東向西,再往西南方向流去,村前一片開闊,南邊是筆架山。在四周天然屏障合護下,高出河面40米,宛若“長龍探水”的城頭垴,顯得氣勢磅礴。
去年村中一朱姓村民建房時,在城頭垴北邊山崗上挖出一段城墻遺址。該城墻遺址依山而建,呈“一”字形,長約80米、寬3米,從“石腳”算起高約1.5米。挨著遺址外邊有一條六七米寬的壕溝。遺址上方散落著許多長方形的石頭和城磚。當地村民介紹,先前不少人到此挖掘城磚用以建筑。掏空的洞穴里,可見排列整齊由方形磚石砌成的墻體。
距離北邊城墻遺址約400米遠的南邊,是緊臨背寨河的“東門”和“南門”,兩門距離約300米,可見這是由石頭砌成呈“一”字形走向的城墻遺址。“東門”兩邊有“門衛房”遺址,可見條石砌成的墻基,中間一條鵝卵石鋪成的路,約2米寬,一直通向河邊。
而在西邊,村民朱永章的房子正好建在“城墻”上。朱永章說,他當年建房挖地基時,挖出一段長約30米的城墻,覺得城磚扔了可惜,便用其砌房屋邊溝,但他保留了剩下約50米長的城墻。該城墻遺址高2米,上面是2米寬的路面,外側用石頭“包”了一層厚0.7米的“護墻”,顯然這是在原有城墻基礎上加砌的“保護墻”。
這“城墻”和人們常見的“中間夯土兩邊包磚”城墻不同。朱永章認為,城墻垂直而立,顯然不是護坡。至于“單面磚墻”,常用于相對簡陋的城池,里面是土斜墻,上面有馬道,這種筑城墻的方法也是可見的。
常有陶盆出土 現存史志集體“無語”
其實,2002年,江西至福建的戰備公路于城頭垴四分之一處“穿城”而過,大部分村民都記得,當時挖出了大量的城磚石板以及壇壇罐罐,但被工程隊作公路填方埋掉了。現任村支書朱啟圣的妻子為預防日后使用,叫施工隊留下一些長條形石板,堆放在路旁。她說,1994年建房時她挖出了許多破碎的陶盆瓦罐,瓦片很厚,有漂亮紋飾,還有5厘米長筷子樣的玉石。
走訪村中長者,他們只能說出城頭垴先前有邱、鐘、王、張、林、謝、廖等18個姓氏在此居住,每個姓氏都有一個廳堂。后來這18個姓氏全都衰敗了,不知搬到哪里去了。現在居住的朱姓、鐘姓等村民,搬來不過三四百年。
而武平現存的清康熙三十八年重撰、民國三十年編修等三本縣志,在山川、城市、寺廟、陂堤、古跡、關隘等記載中只字未提背寨城池。金中茂認為,這些史志集體“失語”,三朝編修皆“近視”,沒有發現偌大的城池,至少可以看作康熙以來沒人修建過這座城;另一種可能,是這座城超出了三朝編修者的“視野”,若按其宋朝建縣后的“大件”大都記錄在案來看,這座城當建在宋代以前,最有可能的則是被人們遺忘的南海國王城。
按照水流通途 南海國王城最可能在此
據了解,南海國建于漢初,后被淮南王剿滅。金中茂分析,據《漢書·嚴助傳》記載,漢文帝欲討伐越國時,嚴助上書“諫伐南越”,大體是說南越蠻荒,攻打不劃算,不如“垂德惠”,讓它“為陛下守藩”。其間講到了剿滅南海王時損失慘重,講到了閩越王“弟甲弒而殺之”事,另外還講到“秦之時嘗使尉屠睢擊越”。其實屠睢戰死后,不久任囂病死,趙佗反秦割據成南越王。從中不難看出,閩越、南海、南越這三個越國是作為“一體”出現在漢初君臣眼中的,其封地在閩粵贛邊最為恰當。
至于后世衍生的皖南說、贛南說、贛東說,金中茂認為,主要是專家學者沒有看清楚同在《漢書·嚴助傳》中的記載。嚴助上書時說:“淮南全國之時……與中國異。”顯然南海國當不在“淮南全國”。而漢高祖沒有拆分淮南時,即英布為淮南王時,其定都六(今安徽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之地。彼時皖南屬六安、廬江郡管轄,皖南說顯然不成立。贛東說,沒有看到漢初“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贛南說,則沒有看到《史記·南越列傳》趙佗上書曰“其東有閩越,其眾數千,亦稱王”等事實。
淮南王派樓船將軍(水軍)剿滅南海王,若其乘船從六安出發,經廬江、九江、豫章、樟樹、吉安、贛州進入閩西,則武平縣東留鄉背寨村是其唯一可以到達的地方,因為閩西的水流,除背寨河經江西漢仙巖、筠門嶺、周田、會昌、于都進入贛江外,其余皆南下流入韓江。
朱啟圣說,村中回龍庵里的石雕菩薩,全是用船從江西贛州運來的。“我們期盼有關專家早日對那些磚頭作出鑒定,這樣就可以確定城頭垴是不是南海國王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