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 - 歷史
唐代開元通寶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開創了新紀元,在錢幣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范,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從此,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展為通寶幣制,成為唐以后歷朝的鑄幣標準,沿襲近1300年。
開元通寶 - 鑄制
唐代開元通寶的鑄制與流通,在我國錢幣形制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內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著貨幣即財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
唐代開元通寶的鑄制與流通,在我國錢幣形制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內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著貨幣即財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
形制
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鑄,每十文重一兩,又讀作開通元寶,錢背有星、月及其他紋飾,版別復雜。唐代以后仍有冶鑄,但形制與唐有別。唐代還鑄有少量“開元通寶”大錢,屬開爐紀念性質,后代也有偽造。另外,還鑄有極少的金、銀、鉛質開元通寶,十分罕見。
錢文
開元通寶,錢文為唐初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文字莊重、雋秀、挺拔,時稱其工。其字在篆隸之間,其錢文先上后下,次右左讀之。自上及右回環讀之,其義亦通,流通謂之開通元寶錢。《龍川略論》中記載,蘇轍至京師,參知政事王介甫問鑄錢。對曰:“唐開通錢最善,今難及矣”。開元通寶的出現,開元寶、通寶方孔圓錢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來流通了八百多年來的銖兩貨幣的結束。從此,我國的方孔圓錢多以通寶、元寶相稱,亦即寶文錢的開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為后世鑄錢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寶、宋代的宋元通寶都模仿了開元通寶的文字形制。日本、越南、朝鮮錢制也受到開元通寶的影響,而通寶的稱謂一直延用至近代。
材質
金銀制
除銅質開元通寶外,唐初還鑄造過金、銀質開元通寶。(另外還有玳瑁、鐵、鉛等材質)這兩種貴重金屬幣僅限皇家賞賜,供顯貴玩賞,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極小,尤其是金開元,更彌足珍貴。
銅制
圖示開元通寶為銅質,表面有銹,磨損嚴重。錢外郭寬粗,并且不均勻;內郭極細,圓穿鑄造方正。錢文為隸書“開元通寶”四字直讀。除“元”字頭部模糊,余三字方正擺放。通字“甬”頭極有特色。“開元通寶”版制較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開元輪廓精細,文字精美;中期錢背多鑄有星、月等各種紋飾;晚期的外部較闊,且由于銅料冶煉不精,鑄幣粗糙,以“會昌開元”為代表。又“開元通寶”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時期形有小異,“元”字第二筆有左挑、右挑、雙挑區分,其中又以后兩者少見。
市價
開元通寶由于出土較多市價較平,普通開元通寶,每枚人民幣3元;中期開元每枚約10元。較昂貴的早期銀開元,可到數千元。另有晚期會昌開元通寶,市價略高,每枚百元左右。因此普通開元收藏家不必大量收藏,存一兩枚觀賞足矣。對于會昌開元鑒別應加以注意。史料記載會昌開元約24種,是各州錢爐于錢背加蓋“昌”字戮,與原文并不一致,且印記蓋得十分隨意,不規整。若發現文字秀麗規范,或[背文有“揚”者,定為偽古。]保存錢幣入盒袋均可,錢文朝下或內置,以防磨損。
開元通寶 - 地位
含義
開元通寶錢,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開元”,意指開辟新紀元;“通寶”,意指通行寶貨。開元錢的劃時代地位表現在:唐代以前的錢幣,多以形制或重量為名稱,如刀幣、五銖錢等,而自開元錢后,改稱“寶”、“通寶”、“元寶”等。
意義
我國古代的重量計數,多以面文標出重量,均將二十四銖為一兩,而自從二銖四絲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后,中國衡制中的一兩十錢便由此產生,二十四進位的銖兩制隨即結束。錢幣的實際重量也不再以甾、銖計量,而以兩、錢、分、厘十進位法計量。開元通寶錢,徑八分(約2.4厘米),重二銖四絲(約4克)為一錢(貨幣單位或面額一文,一個錢亦即一文錢),每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起用這種新衡制,換算便利,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錢幣鑄造的形制和重量上,開元錢成為唐代以后各代銅錢的標準。開元通寶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經濟決定金融,開元通寶是當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漸擴大的產物。
唐朝(公元618—907年)承隋之后,又重新恢復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時,封建地主經濟與文化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與文化均呈現出繁榮景象。唐太宗于公元626年8月即位后,勵精圖治,審慎地調整了統治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封建國家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登基后,在位44年,在他統治前期的開元年間,唐朝進入極盛時期,是唐朝高度發展的黃金階段,史稱“開元盛世”。在農業方面,均田制的推行,使耕地面積擴大,百姓生活殷實富足,府庫充實。詩人杜甫在《憶昔詩》中寫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興盛情景。在城市中,商業興旺,交通發達,很多城市都設邸店,為商人服務,并出現了原始的匯票“飛錢”(或稱“便換”)和信用機構“柜坊”,當時商品交換活躍、錢幣收支頻繁程度可見一斑。唐代冶煉技術取得新成就,全國有168個銀、銅、鐵、錫冶煉所,金屬器物以捶擊與澆鑄制為主,運用切削、刻鑿、焊接等技術。另一方面,漢五銖錢在隋以前已流通了七百多年,其間歷經盛衰,大小輕重已無統一標準,即使隋五銖也有大小多種樣式,至隋末戰亂,社會上薄小劣錢大量出現。再加上前代周、齊、梁舊錢的流通,則通貨之狀況極度混亂。唐建國后,為適應其統治需要,于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著手整頓貨幣,頒詔廢五銖錢,改鑄統一的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 - 分期
開元通寶是唐朝統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貨幣,而且影響了中國1000多年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開元通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數開元背有甲痕。
關于開元通寶分期問題,根據幾位專家對唐初紀年墓考證:
初唐開元
開元通寶行用錢為歐陽詢所書、經錢監嚴密督造的一種優質開元錢,主要特征是:面、背肉好,廓整,錢文深竣清晰,銅質純凈,鑄造精良。錢徑24毫米至25毫米,穿徑7毫米,廓寬2毫米,重約4.5克。四字含八分及隸體,筆劃端莊沉穩,“開”字間架勻稱,疏密有致;“元”字首劃為一短橫,次劃長橫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筆各不相連,呈三撇狀,“甬”部上筆開口較大;“寶”字著筆莊重,其“貝”部內為兩短橫,不與左右兩豎筆連接。
中唐開元
形似指甲痕,此型出土極多,月痕開元錢文上,一改歐陽詢書寫的開元錢文端莊沉穩,演變成筆劃疏朗,纖細清秀的筆體,“元”字首橫加長,次劃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筆呈似連非連的頓折狀,進而又演變為連續的拐折狀。“甬”部上筆開口較扁,整個字體顯得比前期瘦長。“寶”字之“貝”部內中間兩橫加長,與左右兩豎筆相銜接。“宀”下的“爾”呈三豎道。
晚唐開元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鑄行會昌開元,大小徑寸如開元通寶,背鑄一州名,如京師鑄“京”字、揚州鑄“昌”字。各地鑄錢工藝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多數周廓偏斜,鑄文模糊。時過一年,會昌開元停鑄。同是會昌開元,質量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可能存在著官鑄與私鑄的差別。錢幣學界一般將會昌開元視為晚唐開元的典型標本。另外,小型月痕、對月月痕、多月痕開元或合背開元,銅質發黑,含鐵量高,字跡模糊,錢文筆劃纖細,“通”字的“辶”前三筆呈連續頓折狀或似連非連狀,多數輪廓不整,應為中晚唐私鑄品。關于花穿開元,專家考證其鑄行于中唐,主要流通于晚唐。花穿錢“開”字向寬體發展,“元”字首橫加長,“通”字字體瘦長,“辶”前三筆連續拐折,“寶”字筆劃纖細,“貝”內雙橫拉長,與左右兩豎筆連接,錢徑23毫米至24毫米,銅質不純,鑄工草率,應屬私鑄之列 。
小徑開元
指錢徑在21毫米至23毫米之間的開元錢,這種小開元可能都是各個時期的民間私鑄錢幣。《舊唐書·食貨志》寫道:“如聞官鑄之外,私鑄頗多”。專家根據發掘出土的小開元標本,按其流行階段,大體分出三型:
一型,錢文筆跡極力摹仿武德開元,惟錢徑僅23毫米,重量不到3克,錢文尚清晰,穿廓尚規整,銅質并不很差;二型,中唐小開元,字體模糊,鑄造工藝粗陋,銅質內摻雜鐵鉛,銹蝕嚴重;三型,晚唐小開元,周廓寬窄不一,銅質發黑,摻雜鐵鉛,肉薄量輕,鑄范模糊,錢背穿廓近平,錢徑為22毫米至23毫米,重量1.7克至3克,多數是私鑄。
開元通寶 - 價值分析
開元通寶唐初一度沿用隋五銖錢。唐高祖時正式發行五銖,鑄行“開元通寶”,并迅速推行,延綿七百余年的五銖至此結束。高宗乾封元年鑄乾封泉寶錢,以一當十,不久即廢去。開元通寶的使用,使唐代貨幣保持了長期的統一與穩定。安史之亂,是經濟由盛至衰的轉折點。唐肅宗乾元元年發行虛價的“乾元重寶”錢,錢制漸趨混亂。中唐發行“兩稅法”,以銅錢征稅,貨幣供應不足,武宗會昌元年鑄了“會昌開元”錢后才緩解了嚴重的錢荒。唐代中晚期出現了“重寶”“元寶”等錢名,此后中國的方孔圓錢,形成了記年號,稱“寶”的錢制。開元通寶的形制不但成了后世小平錢的基本鑄式,還被沿襲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古代日本、朝鮮及越南等國,都受到了開元錢的影響。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孕星 30元 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攻克長安,次年隋亡,他在關中稱帝,國號唐。武德四年廢通行1300年的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開元為開新朝之元,與開元年號無關。初期徑2.4--2.5厘米,重3.8--4.2克,貞觀年間斗米三五文而已。自玄宗后錢文四字稍欠勻稱。德宗以后鑄制粗陋,終唐近三百年,版別,樣式繁多,另有金、銀、鐵、鉛線,由于鑄期長傳世豐富。
開元通寶開元通寶隸書小平右桃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雙桃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月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巨星 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星 1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星 1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三月 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四月 2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左右月 3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同心結 7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金質 80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銀質 2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洪” 2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興” 1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京” 12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宣” 1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平” 2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丹” 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大“平” 1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小“平” 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永” 1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永” 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福” 6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福” 1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福” 1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丹” 8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桂” 6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左“廣” 8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廣”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太平藍大王” 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藍”三云 1800元
開元通寶雙面鎏金刻花 15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梁”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梁” 3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梓”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鄂”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反“京” 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京”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昌”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益”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洛”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襄” 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藍” 4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越”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宣”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潭”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潤”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興”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兗” 8元
開元通寶隸書折十唐代 1600元
開元通寶隸書當十折三型唐鑄 無定價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唐鑄 1元
2013年-2014年 開元通寶各版 價格走勢
2013-04-21 開元通寶(面菱花) 價格:135元
2014-01-06 開元通寶·背四決 價格:35元
開元通寶 - 其他信息
2010年8月10日,沙河市文保所接到該市白塔鎮文化站匯報,某施工部門在白塔鎮白塔村挖下水管道時意外出土17000枚完整的唐代“開元通寶”錢幣。工作人員發現出土錢幣地層離地面約3米,盛幣陶罐已被挖掘機抓壞,從陶器殘片分析,應為兩個大陶罐和一個小陶罐。大量古錢幣與泥土混合在一起。古錢幣應是成串堆放在陶罐內的。
當地文保所對這些古錢幣進行簡單清理后發現古錢幣的面文全部是“開元通寶”。形制規范,制作精美,字跡清楚,文字秀美,直徑大部分為2.4厘米,除面文外,面無記號,背面部分有月紋。既有唐早期的也有唐中期的。完整錢幣約17000枚,重約71公斤。據推測,這些錢幣應為戰時主人在緊急情況下藏匿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開元通寶錢始鑄于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標志著五銖錢的結束和通寶錢制開始。通寶錢的獨特之處不在于形制,而在于錢名,也即錢文。錢文內容由“開元”與“通寶”兩部分構成,前者昭示開始新紀元,后者表示通行寶貨。自此以后,方孔圓錢不再以重量為名稱,而改稱某某(多為鑄幣年號或國號)通寶、元寶、重寶等。這種錢文結構模式成為歷來各代方孔圓錢的標準,前后流通1300余年,直至民國初期才逐漸消失。 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對我國的衡法產生了重大影響。開元錢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銅幣稱為一個錢。我國以十進位的一兩十錢制自此開始,原來實行的銖、絫等計量單位停止使用。在錢文書體方面,開元通寶錢也有革新。我國古代鑄幣文字書體,先秦為篆,秦至隋多為小篆,而自開元錢始則以隸、楷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