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墻
南京明城墻
南京明城墻修筑于明朝,建于1366年到1386年,歷時21年建成,是世界第一大城垣,由內向外形成了皇城、宮城、京城、外城等四重環套的格局。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鐘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5.3公里,而南京明城墻的外廓城周長更是超過60公里。南京明城墻不僅是中國的第一大城墻,更是世界第一大城墻,并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墻。南京明城墻“因天時就地利”,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范,是古代都城建設的杰出代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南京明城墻為中國古代軍事防御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筑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墻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中國秦長城之后的又一歷史奇觀。1988年南京明城墻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作為“中國明清城墻”項目列入中國申遺預備名單。
南京明城墻 - 簡介
南京建城史從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冶城山建冶城始,迄今已2500年。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 越大夫范蠡在中華門外長干里筑越城,成為建南京城垣之始。目前所稱的“南京城墻”,就是指明代京城城墻,它也是我國目前留存規模最大的京城城墻。南京明城墻不僅是我國現存的第一大城墻,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墻(巴黎城長29.5公里)。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墻。
時隔一千八百年后,朱元璋攻入南京,于公元1366年到1386年間進行大規模改建。歷時二十年,建成南京歷史上最具規模的城墻。其后的五百多年,南京城垣基本上保持明代以來的格局。1955年1月起,因為各種原因,拆除了部分城墻。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保護城墻的通告。至1983年文物普査時實測,現存城垣外形完整的長度計19.802公里,半損壞的長度計1.549公里,總計保存長度21.351公里。1988年1月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多年來,南京市政府與民間機構一直致力于南京城墻的恢復與保護工作。
南京明城墻 - 概況
南京城墻墻頂用磚鋪成地面并砌成“雉堞”(指城墻頂部靠外一側的鋸齒狀矮墻),并有石制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離也設有排水洞,將城墻內側的積水排出城外。因此,南京城的基礎工程和防護工程都是比較牢固的,故能屹立至今600多年之久。城墻現存21.35公里,仍然是中國最大的一座磚城,并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南京明城墻為應天府城,即京城,城門計有13座,水關2座。城墻上還有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以供軍事防守之用。在城的中央還建有鐘樓和鼓樓。
南京明城墻 - 歷史
南京明城墻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產物和象征,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統一全國的都城城墻。
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歷時21年之久。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墻構成。其中,南京京城墻,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鐘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5.267公里,比北京的古城墻還長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墻的外廓城周長則為超過60公里。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墻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墻,除城門等木構建筑不復存在,城墻依然屹立。所以,現在通常所稱的“南京城墻”、“南京明城墻”即指京城墻。
南京的城墻,為中國古代軍事防御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筑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墻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中國秦長城之后的又一歷史奇觀。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后,企圖進一步吞并楚國,他看中了位于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臺”。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筑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筑“石頭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當然,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輝煌的一頁當數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開始建造的明城墻。它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區,北帶玄武湖,將歷代都城都囊括其中。朱元璋為建造這座都城,動用各類筑城人員達百萬余眾,涉及長江中、下游數省的廣袤地區,具有強烈的民族親和性及地區代表性。
經近年搶救性修復,現在明城墻的完好總長度已經達到23.743公里。南京市委、市政府還不惜撥出重金,先后建成了以古城墻為背景、護城河為依托的“月牙湖公園”,建造了能夠傳遞歷史信息的“水西門遺址廣場”和以甕城、城墻為主題的新建筑群體“漢中門市民休閑廣場”等。
南京明城墻 - 功能
這13座城門的上部,都建有高聳的城樓,而且聚寶門最為雄偉。聚寶、三山和通濟三座城門各有城墻四道,每兩道之間的空間稱為“甕城”,可作為戰時的防守之用。聚寶門是這些城門中最堅固的一個,城樓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謂“藏軍洞”的特殊設施。“藏軍洞”實際上就是里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這種“藏軍洞”在聚寶門最南一道的城墻上計有兩層共13個,左右兩側的城墻下部又各有7個,加起來有27個。據說,每洞可容納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達3000人以上。這種設施在中國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極為少見的。
每座城門都有內外兩道門,外面一道是從城頭上放下來的“千斤閘”,具有堅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則是木質再加鐵皮做成的兩扇大門。在平時,行人車馬都從城門洞里通過。
南京明城墻 - 作用
南京明城墻的防、排水系統科學適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對城區的防、排水兩部分。城墻填層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黃工拌合的灰漿封頂夯實,厚約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墻體兩側直至墻根用灰漿砌筑5—10余層城磚;墻體頂面設置了石質排水明溝,在其明溝約50米距離設置石質出水槽將水排出墻體。城區的防、排水系統,主要是利用城墻底部設置的水關、涵閘。
在秦淮河出入口處分別建有東水關和西水關,水關設有閘門3道,前后2道為木閘門,中間設鐵柵門以防潛水入城之敵。東水關內側還設有33座甕洞,分為3層(上面兩層為藏兵洞),下層(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還設有金川河閘、玄武湖的“通心水壩”(即武廟閘)、前湖的半山園閘與琵琶湖的琵琶閘等多處涵閘。這些涵閘,設有銅、鐵管和銅水閘,只能進水不可進人,設計巧妙、結構合理。
南京明城墻 - 復建
從2013年12月份開始,橫跨龍蟠路兩側的太平門通道啟動建設,根據項目建設規劃,整個工程分為兩期。一期計劃于2014年7月中旬完成太平門通道主體建設以及通道東側50米城墻整修及兩側山體加固;二期主要建設太平門通道上的鏑樓。為了讓整個太平門通道與其東西兩側的古城墻相得益彰,太平門通道的外表將用2萬多塊城墻磚裝飾。“太平門通道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灌注樁的方法,在主體結構做好之后,會在其外表貼上古色古香的城墻磚。”玄武區住建局相關人士介紹說,這樣做的目的是實現通道與東側老城墻的“無縫對接”。
根據資料記載,太平門大約被毀在上世紀50年代,而根據目前的交通現狀,不再可能按照明代的規格、樣式進行恢復,而是像雨花門、標營門一樣,作為通道開設,但是為了顯示出歷史上太平門的氣勢,在通道上方將會建造鏑樓。所謂的鏑樓,也稱敵樓,是位于古代城墻上端,用來加強防御能力的高臺、城樓等建筑。其上部與城墻上沿或更高,在正面(有的是兩面)突出城外,其主要功能是加強防御。
玄武區住建局相關人士向揚子晚報記者證實,整個鏑樓的設計方案已經出爐,目前正在進行細節方面的論證,這也納入了太平門通道建設的二期內容里面,鏑樓的建設將會與太平門通道以西城墻整修同步進行。相關人士透露說,這個鏑樓將是復式結構,總高約11米,重檐結構的屋頂會凸顯歷史韻味,這處鏑樓將來可能作為游客休憩之所。通道上建設鏑樓這在南京還是首次。
南京明城墻 - 資訊
南京規定距明城墻百米內建筑限高18米
南京老城區的發展要“瘦身限高”,南京老城控制性詳細規劃(鼓樓、下關、白下、玄武、秦淮片區)19日起進行公眾意見征詢。這一新版的老城控詳規劃明確,主城的新建建筑高度原則上限高50米,中心區新建超標高樓要進行專家論證。其中秦淮區則一律限高18米。主城的土地禁止住宅開發,拒絕大學校、大醫院等項目。
南京明城墻的龍脖子段與九華山段不久將“牽手”。昨天,揚子晚報記者在太平門通道及兩側城墻整修工程現場看到,將于今年7月中旬完工的太平門通道的“三孔門”已經初見雛形,其形狀類似于現在的標營門。而與之不同的是,在太平門通道的上方將會打造一座高11米的鏑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