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學村
集美學村
“集美學村”是集美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的總稱,它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傾資創辦,享譽海內外。學村總建筑面積達三千余畝,擁有在校師生十萬余人,形成了由學前教育至小學初中高中、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原集美學村包括:廈門水產學院、集美航海學院、集美師范??茖W校、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茖W校(現已全部并入集美大學),集美歸國僑學生補習學校(華僑大學華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校、集美中學、集美小學、集美幼兒園等學校,還包括福南大會堂、圖書館、體育館、音樂廳、龍舟池、航海俱樂部等設施。
集美學村 - 集美學村學村簡介
1994年10月,由原國家教委批準,原 集美航海學院、廈門水產學院、 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高等??茖W校和集美師范高等??茖W校等五所高校合并組建為“ 集美大學”。光陰荏苒,歷經了近百年的風霜的學村在今日依然以其無與倫比的魅力、高雅壯麗的雄姿聳峙在 祖國的東南海疆,繼續傳承 陳嘉庚先生的教育理想,發揮其文化教育重鎮的巨大作用。
集美學村 - 《集美學校校歌》
集美學村閩海之濱,有我集美鄉;
山明兮水秀,勝地冠南疆。
天然位置,惟序與黌;英才樂育,蔚為國光。
全國士聚一堂,師中實小共提倡。
春風吹和煦,桃李盡成行。
樹人需百年,美哉教澤長。
“誠毅”二字中心藏,大家勿忘,大家勿忘!
集美學村 - 地理位置集美學村位于
廈門市集美區東南角,與 廈門島隔海相望,由廈門市區經廈門大橋下橋后即進入集美學村內。廈門島內到集美學村最快捷的方式是乘坐BRT快速公交1號線到嘉庚體育館站下車換乘L22路鏈接公交到龍舟池站(下車可到南薰樓、鰲園),也可乘坐由廈大發車經中山路口、SM廣場、高崎等地到集美龍舟池的959路。 廈門北站方向來的游客請乘坐901路小巴士到龍舟池站。
集美學村 - 學村歷史概述
在長達90余年的歲月里,集美學校走過了不平凡的辦學歷程。有過輝煌,也歷經滄桑。在前80年當中,集美學校的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六個時期:
艱難締造時期
集美學村(1913年至1921年)在這九年間,陳嘉庚先生懷著興學報國的雄心壯志,以開拓者的遠大目光,先后創辦了兩等小學(1913)、女子小學(1917)、師范部(1918)、中學部(1918)、幼稚園(1919)、水產科(1920)、商科(1920)、女子師范部(1921),設立了 同安教育補助處(1920),以及各校公用的醫院(1920)、圖書館(1920)、銀行(1921),并制訂和頒布了集美學校共同的校訓、校歌(1918),興建了統一的 鐘樓(1921),確定了“福建私立集美學校”的總校名(1921),親自選定、聘請了主持集美學校工作長達14年之久的 葉淵校長(1920.5),結束了師范、中學開辦之初兩年三易校長的不穩定局面。至1921年末,一個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和“師(師范)中(中學)實(實業科)小(小學)共提倡”的辦學格局基本形成,集美學校未來發展的整體輪廓初露端倪。在這個時期中,陳嘉庚先生的胞弟 陳敬賢先生,不僅全力協助其兄經商,還親自返鄉主持校舍督建工作,為集美學校的創建以及早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穩定發展時期
集美學村(1922年至1936年)1921年后,集美學校逐漸轉入穩定發展的新時期。1923年10月, 由孫中山先生大本營批準“承認集美學校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 并電令閩粵省長及統兵長官“特別保護”。“集美學村”才因此得名。這個時期先后設立了科學館(1922),將水產科改為水產部(1924)、高級水產航海部(1925),將商科改為商業部(1924),將同安教育補助處發展為教育推廣部(1924),在師范部開辦高級師范選科(1925),并增辦了農林部(1925)、國學專門部(1926)、幼稚師范學校(1927)和接辦了試驗鄉村師范學校(1932),增設了美術館(1931)。至1926年,在校生達2426人,比1920年增加了一倍。1923—1926年,陳嘉庚的企業獲利大增,“為一生登峰造極,得利最多和資產最巨之時”。陳嘉庚及時抓住這難得的發展機會,函促學校加速校舍建設和增添設備,擴大招生規模。在初創的基礎上,一鼓作氣,接連修建了數十幢校舍,形成了校舍建筑的黃金時期。隨著學校的發展,1927年,全校變更組織,所有各部均易其名,改部為校。其時學村計有11所學校:集美國學專門學校、集美師范學校、集美中學、集美水產航海學校、集美商業學校、集美農林學校、集美女子初級中學、集美幼稚師范學校、集美小學、集美女子小學和集美幼稚園。規模之大,門類之全,影響之巨,無與倫比。1929年至1933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席卷全球,陳嘉庚在 南洋的企業逐漸走下坡,維持廈大、集美兩校的經費開始日見困難,但陳嘉庚先生辦學的信心卻更顯堅定。直到1933年企業收盤,依然多方籌措經費來維持集美學校。因而,危機發生的幾年中,集美學校不僅沒有停止辦學或縮小規模,反而在1931年達到學生數2723人,成為解放前36年中,在校生人數最多的一年。這個時期的集美學校,不但教學設備完善,師資力量也很雄厚。校內名師云集,師生思想活躍,學術氣氛濃厚,課外活動多姿多彩,體育運動成績彰顯,呈現出一派盎然生機。當時的《社會與教育》雜志上曾有作者撰文評價說,集美學校是“世界上最優良、最富活力的學校”。
勉力維持時期
集美學村(1937年至1949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 金門失陷,廈集成為最前線,集美學校面臨重大轉折。師范、中學、商業、農林、水產航海各校,不久即被迫相繼遷往 安溪辦學,小學則移至同安農村。之后,各中等學校有的改校為科,有的幾度分合,有的輾轉安溪、大田及 南安等地,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辦學。直到抗戰勝利后,才陸續遷回集美,結束了這段校史上最為艱難困苦的播遷時期。而師范學校因被 福建省教育廳以“私立學校一律不許開辦師范教育”為由停止招生,則在1940年最后一屆學生畢業后被迫停辦。八年中,各校原有的校舍,多數毀于日軍炮火,數十座屋宇無一完好。在陳嘉庚和廣大集美校友的努力下,后來雖然陸續修葺,但到1949年底,又遭國民黨軍隊飛機狂轟濫炸,再度留下滿目瘡痍。在抗戰初年和國民黨發動三年內戰期間,集美學校的辦學規模都曾一度大幅縮減,各?;咎幱?ldquo;維持”時期。至1948年秋,學村僅剩6所學校,即:集美高級水產航海職業學校、集美高級商業職業學校、集美高級中學、集美初級中學、集美小學和集美幼稚園。
恢復與發展時期
集美學村(1950年至1965年)新中國成立后, 陳嘉庚先生于1950年應邀回國參政,并從此定居集美。在他的親自主持、監督下,集美學校積極修復被戰火毀壞的校舍,同時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1951年至1954年四年間,校舍建筑面積就相當于1913年至1949年36年的總和。短短幾年中學校迅速得以恢復并有很大發展,新辦了水產商船??茖W校、航海專科學校和 華僑學生補習學校。1955年秋,集美各校學生總數達到5217人,為解放前學生數最多的1931年的兩倍。1956年后,集美學校由人民政府全面負責,各校的辦校規模進一步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多,至1960年達11,638人。其中尤以僑生增多最為快速,從建校至1966年的12年中,共接待1.8萬名歸國僑生入學,成為名符其實的“僑生搖籃”。1961年陳嘉庚先生逝世后,中央和各級政府更加關懷集美學校,各校規模也有了更大的發展。
動亂與復辦時期
(1966年至1978年)“文革”中,集美幼兒園、 集美小學、 集美中學、集美僑校、集美航海學校、 集美水產學校、集美水產專科學校、福建財經學校等學村八所學校,除中小學外,均于1969年底后陸續停辦或解散。集美校委會(1956年由原校董會改組而成)基本癱瘓,科學館、圖書館、體育館、福南大禮堂、醫院、印刷廠等,先后被劃歸外單位使用。中小學也處于一派混亂局面中。“文革”中、后期, 上海水產學院遷至集美,改稱“廈門水產學院”(后分為上海、廈門兩院);航海、財經、輕工、水產等校陸續復辦,并新辦了體育學校。“ 四人幫”垮臺后,全國開始了撥亂反正的工作。1978年,僑校復辦,航海學校改辦為航海專科學校,體育學校改辦為體育學院。這時的學村各校雖已基本恢復正常,但 十年浩劫對集美學校造成的嚴重破壞,卻是無可挽回的。
改革與振興時期
集美學村(1979年至1993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集美學校步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各校工作的重心逐步轉向教學科研,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日益深入,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得到穩步提高,至1993年,學村各校的面貌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廈門水產學院被首批列為有權授予優秀畢業生學士學位的單位,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已發展成為以農科專業為主,工科和管理學科兼容,多層次辦學的部屬水產高等院校。福建體育學院在復辦后的十余年中,立足本省,為發展福建 體育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集美航海專科學校于1989年進一步升格為航海學院,校園面積和校舍面積成倍增長,學校改革和各項管理成績顯著。集美師專復辦后艱苦創業,不斷改進辦學條件,加強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集美財經學校從全國重點中專升格為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后,繼續發揮原有辦學優勢,大大提高了辦學效益。各中等學校和小學、幼兒園也都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努力實現教育振興,開拓了新的局面。集美學村在這個時期,還增設了中國語言文化學校。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陳嘉庚先生高瞻遠矚,為發展教育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集美學村已有了很大的發展。1993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進一步加大教育體制改革力度,教育更是被擺在了優先發展的重要地位。隨之,集美學校進入了一個更快發展的歷史時期。
1993年10月21日,由 福建省、廈門市聯合舉辦的“紀念陳嘉庚先生創辦集美學校80周年”活動在集美學村隆重舉行。中央和省、市領導,陳嘉庚先生親屬代表,海內外嘉賓及集美學村師生代表共2000多人參加紀念大會。會上宣布了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籌建集美大學的決定》。國務院總理 李鵬還專門從 北京寄來了“弘揚嘉庚精神,辦好集美大學”的題詞。經過國家有關部門和省、市政府的積極籌備,1994年10月20日,在紀念陳嘉庚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由集美學村原有的集美航海學院、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高等??茖W校和集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五所院校合并組建的集美大學,正式掛牌成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自為“集美大學”題寫了校牌,國務院副總理 李嵐清、福建省委書記 賈慶林為集美大學校牌揭幕。陳嘉庚先生的夙愿最終得以實現。
集美大學
十幾年來,學村教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集美大學如今已由原來的五個學院和工商管理學院,發展成為包括航海學院、輪機工程學院、水產學院、 生物工程學院、體育學院、財經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政法學院、文學院、 工程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海外教育學院等20個學院的多科性大學,現有全日制在校生36000多人。集美僑校和集美水產學校分別升格為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和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 集美輕工業學校繼續保持著全國重點中專的特色和優勢,2003年招生辟有五大類30個專業以及3個專業的大專班。集美中學相繼于1996年和2001年通過省二級、省一級學校達標驗收,如今正朝著全國示范性高中的目標邁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集美學村的新成員——錦霞幼兒園和 集美第二小學也先后誕生。如今,集美學村已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海外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體系。集美各校總占地面積與陳嘉庚先生逝世時的1961年相比,擴大了四倍多,在校生達4萬余人,各項工作蒸蒸日上。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
集美學村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坐落于聞名遐邇的廈門市 集美學村。校園占地六萬多平方米,依山傍海,風光旖旎,交通便利。20幢具有“嘉庚風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低到高、整齊雅致地排列于校園內,成為一道極具特色的建筑景觀。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的宗旨,弘揚陳嘉庚先生嚴謹治校的辦學精神,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果。學院已經形成了以華文教育為主要方向,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體系,為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3.2萬多名畢業生,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和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海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2004年3月7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在全國政協僑界座談會上關于華文教育的重要講話,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僑務工作,特別是華文教育工作的最全面、最完整、最具戰略意義的一次講話。講話將使僑務工作和華文教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學院深入學習領會胡錦濤主席的講話精神,進一步提高了對華文教育和華僑教育的認識,并從學校的戰略定位、辦學理念、辦學思路的高度貫徹“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的辦學宗旨,努力開創“十一五”期間華文教育大發展的新局面
集美學村 - 廈門集美中學廈門集美中學系愛國華僑領袖
陳嘉庚先生1918年10月18日創辦的,歷史悠久,業績輝煌,學子遍五洲,聲名播四海,被譽為“ 中國名校”。系 福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省一級達標學校、省文明單位、省素質教育先進校、省德育基地、省校園安全先進校。
二十世紀初葉,被毛澤東主席稱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針對中國內憂外患,貧窮落后的狀況,立下興學報國之志。他在海外艱苦創業,傾盡畢生資財和心血,創辦了 廈門大學,創辦了以集美中學為主的聞名中外的集美學校,并立下“誠毅”校訓。建校以來集美中學培養和造就了許多卓有成就的人才,如兩院院士 伍獻文、蔡啟瑞、 張乾二、 鄧從豪、 李幼平,著名作家白刃,著名電影導演 黃健中,著名作曲家李海暉,著名書畫家 梁披云, 黃永玉,著名實業家 李尚大、 李陸大等等。學校被稱為“ 革命搖籃”,有著光榮的愛國革命傳統,抗日民族女英雄 李林校友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學校被稱為“僑生搖籃”,培養的5萬多名校友,相當一部分分布在海外,成名成家成才,為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積極貢獻。郭沫若先生有聯贊曰:“鰲園博物大觀百聞不如一見,鷺江集美中學萬人共仰千秋”。
集美中學與集美旅游區融為一體,景色秀麗,四季如春,校舍南薰樓諸樓為典型的陳嘉庚建筑,地標性建筑,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沫若先生贊曰:“鰲園博物大觀百聞不如一見,鷺江集美中學萬人共仰千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參觀后曾感嘆:我走過世界很多地方,還沒有見過如此美麗的學校。新浪網友評之為世界上最漂亮的中學。
集美學村 - 著名景點嘉庚建筑
集美學村既是鐘靈毓秀之地,又是凝集眾美的觀光 風景區。集美學村在陳嘉庚先生親自指導下創立,其建筑融中西風格于一爐,體現了典型的 閩南僑鄉的建筑風格。無論是高大壯觀的校舍堂館,還是小巧典雅的亭臺廊榭,無一不是琉璃蓋頂、龍脊鳳檐、雕梁畫棟,而細細看去,卻又各具匠心,無一雷同,人們稱其為“嘉庚風格”。
尤其是集美中學的道南樓、集美僑校的南薰樓、 集美大學航海學院的白樓,或巍峨挺拔,或凌空欲飛,極富個性。
龍舟池
陳嘉庚先生于1950年在海灘上筑堤圍墾外、中、內三池。外池俗稱“龍舟池”,寬300米,長800米,總面積24萬平方米。池畔建有式樣各異的“啟明”、“南輝”、“長庚”及“左”、“右”、“逢”、“源”七個亭子。
端午節舉辦龍舟賽,這里金鼓齊鳴,波光色影,人聲沸騰。來自世界各地的健兒駕著七彩龍舟,劈波斬浪,奮勇爭先。岸上喝彩,水上聲嘶,競渡場面,十分熱烈。經過多年的發展集美龍舟賽已經升格為國際性賽事,代表了國內龍舟賽的最高水平。
嘉庚故居
坐落于 集美鎮后尾角,今嘉庚路149號,是陳嘉庚先生居住過的地方,1918年建成。故居是一座兩層小樓房,1938年被 日本飛機炸毀,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
現故居是1980年按小樓原來格局修繕的。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況陳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 遺物。二層的會客室、餐室、工作間、臥室等,均按陳先生生前原樣陳設。
故居西側的一座三層樓房為“陳嘉庚先生生平事跡陳列館”,共以“經商南洋,情深鄉國”,“傾資興學,百折不撓”,“赤誠愛國,鞠躬盡瘁”三部分陳列,展現出陳嘉庚先生經營實業的聰明才智,勤勞儉樸、傾資興學的高尚品德和赤誠的愛國情懷。
陳嘉庚先生生平事跡陳列館
陳嘉庚先生生平事跡陳列館位于陳嘉庚先生故居西南側,建于創1983年,為三層樓房,面積為700平方米。該館以圖片、文字為主,并配有部分實物,較為詳盡地展示了陳嘉庚先生一生經辦實業、辦教育、參加政治活動和身后衰榮等情況。
集美學村展館一樓的《經商南洋,情深鄉國》,主要介紹陳嘉庚先生的家世以及經辦實業的興衰情況;二樓的《傾資興學,百折不撓》主要闡述了陳嘉庚先生以教育為本,實施救國興學的宏偉戰略;三樓的《赤誠愛國,鞠躬盡瘁》,著重展示陳嘉庚先生參加、支持 孫中山辛亥革命、祖國 抗日救亡運動及回國參政議政、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等重大社會活動。1993年集美學校委員會又對展櫥進行了更新,充實了內容。
嘉庚公園
1992年,為完成陳嘉庚先生的宿愿,在 鰲園的北面建設“ 嘉庚公園”。實與鰲園相連,是陳嘉庚建筑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傳統園林自由布局的形式,將公園的娛樂性、紀念性和文化融為一體,與鰲園景觀相得益彰,協調統一。公園占地面積3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500平方米,投資1000萬元。于1994年10月陳嘉庚先生誕辰120周年竣工,向游人開放。
進入公園內,滿眼盡是紅柱飛檐琉璃瓦的 亭臺樓閣,它們一個連著一個隨著曲折回廊成一條龍展布。嘉庚公園以中國式的庭院為主體,公園內還有水池、 曲橋、石欄、草地,結構排列令人舒心愉快。
公園西側正中有大型人物群雕《桃李芬芳》,展示了陳嘉庚先生創辦教育,百年樹人,人才濟濟,桃李滿天下的興旺景象。莘莘學子仰望著"集美解放紀念碑",緬懷校主恩澤。園內的東邊有一個尊師重教榮譽碑,雕塑巨型蠟燭一根,石碑上鐫刻著捐資興學的個人和單位姓名。遍布公園的地毯式草坪、市樹和市花,把公園裝扮得格外美麗,令游客流連忘返。
鰲園(嘉庚墓)
位于集美東南海邊的鰲園原為一座小島,形似海龜、故為鰲園。1950年,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回國定居時,將這一島嶼擴填成園,于1961年完工,歷時十年,占地近九千平方米。園中共有650多幅精雕細刻、栩栩如生的青石雕,是閩南石文化的主要代表作。
當您步入鰲園,展現在眼前的是門廊兩側中國古代和 近代史的青石鏤雕,堪稱鰲園石雕群的上乘之作。抬頭仰望,高矗入云的集美解放紀念碑是鰲園的主體建筑,碑高28米,展現了陳嘉庚先生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赤子情懷。陳嘉庚先生墓坐落在集美解放紀念碑正南面,1961年8月20日,國家為陳嘉庚先生舉行了隆重的國葬。1988年,陳嘉庚墓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歸來園
集美學村陳嘉庚先生生前有個志愿:為了召喚海外親人不忘故鄉,熱愛祖國,歸來有個聚會的地方,想在故居前面建一座“歸來堂”,建筑費用不超過三萬元。周恩來總理在 陳老先生逝世后,獲悉這一情況,認為這個意義重大,指示要實現陳先生意愿并擴大建造規模,以為永久紀念。1962年陳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紀念日落成“歸來堂”,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歸來堂”由廳堂、拜亭、會客室、 廂房和庭院組成,主體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宮殿式大廳堂、廂房則有供海外親人歸來食宿用的成套飲食起居設備。
在“歸來堂”前面的“歸來園”,為紀念陳嘉庚先生創辦集美學校七十周年而建,是一個占地14畝的花園,花園內豎有陳嘉庚先生銅制立像。銅像約1噸重,高2.3米,基座高2.6米。銅像輕松自若地屹立在“歸來堂”前“歸來園”后部正中央,盼望著海外親人歸來。銅像背景為一個高3米寬7米的花崗巖屏像,上面鐫刻著 毛澤東題詞:“華僑領袖,民族光輝”八個鎦金大字。閃耀出陳嘉庚先生光輝形象。銅像左右兩側為綠樹、草地和花壇,正前方為方塊石磚鋪設的大道,通向歸來的遠方。
延平故壘
集美學村夜景延平故壘即集美寨遺址。集美寨,位于集美鎮東南側海邊上。系民族英雄鄭成功雄據廈門時期所興建,明永歷十四年(公元1660年)建,為屯防營寨,今僅存石寨門及兩側石墻。寨門高3.08米、寬1.68米,厚0.65米,寨門后東北側有兩塊巖石,石旁有一尊舊鐵炮,一巖石上勒刻隸書“延平故壘”四個字,落款:民國年間。寨后西北側有一棵古榕樹,枝葉茂密,覆蓋寨門,形成一古色盎然的 自然景觀,耐人觀賞。鄭成功曾受封延平群王,故集美寨又有“延平故壘”之稱。
李林(李秀若)烈士紀念園
這一座翠柏繞園、繁花斗艷的烈士紀念園,是由廈門市教育委員會倡建,得到海內外集美校友熱心支持于1990年春建成的 李林(李秀若)烈士紀念園。李林烈士系集美中學畢業的華僑學生, 抗日戰爭中馳騁長城內外,英勇殺敵,犧牲時年僅24歲,被中共中央旌為民族女英雄。
烈士雄姿,延平故壘,屹立在潯江東岸最高地。當你站在濃蔭的榕樹下,追憶兩代英雄的業績,傾聽潯江濤聲,眺望滔滔白浪,千帆競梭,漁舟如織,“寶珠”、“回崽”兩嶼浮于水面?;㈩^山隔江對峙,長堤火車如龍,大橋汽車飛馳, 廈門國際機場銀燕凌空展翼,怎不讓人引吭高歌:古國中華,如畫江山,英雄輩出,偉哉壯哉!
集美學村 - 景點門票:
集美鰲園門票:10元 。集美歸來堂門票: 10元。陳嘉庚先生故居門票:10元。6:00~20:00
集美學村 - 最佳旅游季
廈門氣候怡人,冬天不會太冷,夏天也不會太熱.到集美學村旅游,最好選在黃金周或是十月份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