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鼓浪嶼旅游
廈門鼓浪嶼旅游
鼓浪嶼是中國著名的旅游景點,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位于福建省廈門市西南隅,與廈門島隔海相望。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沖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由于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匯集、保留,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小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2000年1月7日,廈門鼓浪嶼日光巖獲得國家環保認證中心頒發的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標準認證證書,成為中國第一個通過這一認證的國家級風景區景點。日光巖是鼓浪嶼島上的一個重要景點。
鼓浪嶼 - 基本簡介
鼓浪嶼位于廈門島西南隅,面積1.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6萬人,隔500米寬的鷺江與廈門島相望。宋時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島西南有一海蝕巖洞受浪潮沖擊,聲如擂鼓,自明朝雅化為今名。鼓浪嶼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溫和,島上90多科4000余種植物常年郁郁蔥蔥,珍貴樹種有國內僅有的大果紅心木、國內最粗的印度紫檀、從新西蘭等國引種的各類珍稀果樹,島上一些植被已形成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下的頂級群落。
鼓浪嶼風景鼓浪嶼景區系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國家5A 級旅游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ISO14000國家示范區、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2005年在《中國國家地理》 “選美中國”評選中,脫穎而出,被評為“中國最美城區”榜首;2006年入選“外國人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金獎”。鼓浪嶼周邊海域為廈門港主要部分,緊臨中華白海豚保護區、文昌魚保護區、大嶼島白鷺保護區,與金門列島隔海相望。
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鼓浪嶼安營扎寨,訓練水師,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侵入中國,島上陸續有英、美等13個國家設立領事館,各國傳教士、富商也相繼建立教堂、公館、洋行、學校、醫院等,至今仍有千余幢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筑物在這座“彈丸小島”上被較好地保存,故又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
鼓浪嶼為大陸相距臺灣的最近之地,是大陸唯一可用肉眼望見臺灣島土(金門)的地方。二十世紀中后期,嶼上的居民親歷和目睹了臺灣反攻大陸的硝煙,解放軍炮擊金門反兩個中國的情形。那時廈門與金門,兩岸“門對門”,卻互相敵視,直至2005年臺灣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大陸“和平之旅”后,兩岸開始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猶如左河水的《鼓浪嶼上望金門》詩曰:“曾登巖頂雨瀟瀟,今望浯洲浪漸消。隔岸彼門一咫尺,東風何日助西飄。”(西飄即回歸)。
鼓浪嶼的房屋、街道依山而筑,忽高忽低,曲折盤。深巷里花影綽約,墻頭上藤蔓攀延。這里雖有街區鬧市,卻無法車馬喧囂,是一處沒有車馬通行的地方。島上崗巒起伏,最高峰是龍頭山,與廈門的虎頭山隔岸對峙,故有一龍一虎把守廈門港的傳說。島上東有升旗山,西有筆架山,面臨東海突出部有覆鼎巖,此外還有雞母山,燕尾山,駱駝山,英雄山等。這個小島有4000多種植物,80多個科屬,綠化覆蓋率達40%。人均占有綠化面積5.1平方米。島上空氣清新,樹木繁茂,一年四季鮮花競開故有“海上花園”之稱。
鼓浪嶼 - 歷史溯源
鼓浪嶼原是個渺無人煙的綠洲,又稱“園沙洲”或“園仔洲”。元末始有人跡,逐步形成半漁半耕的村落。島的西南端有一個海蝕溶洞的礁石,每當海濤沖擊,發聲如擂鼓,礁因名“鼓浪石”。留傳至今成為勝景,島也因之得名“鼓浪嶼”,并在明代得以正名。
明代鼓浪嶼得以開發,1573年日光巖上出現了全島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巖創建了蓮花庵。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巖安營扎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臺”、“拂凈泉”等遺址。明末,陳示京隨魯王由海入島,協助鄭成功起義抗清,其墓葬于雞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艦隊攻戰鼓浪嶼,設炮臺于山頂控制廈門。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國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 ,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爾后英、美、西班牙三國相繼在鼓浪嶼設領事,其他國家則以商人、洋行經理等兼任領事在鼓浪嶼活動,1902年中國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定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蘭、奧地利、挪威、瑞典、菲律賓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創辦教堂、學校、醫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獨占鼓浪嶼。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鼓浪嶼回到廈門人民手中,從此結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歷史。
鼓浪嶼 - 地理環境
廈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為21.2℃。年平均最高溫度為24.5℃,年平均最低溫度為18.7℃,年極端最高溫度38.4℃,年極端最低溫度2℃。最冷月平均溫度在13℃以上,全年無霜。海水表層年最低溫度為10℃,最高為31.5℃,年平均溫度為20.7—21.6℃。
廈門的海陸風極為明顯,往往半夜起至中午吹西至西北風(一般1至2級,最大4級),午后起至半夜前吹南至東南風(一般3—4級,最大6級)。夏季風一般為東南至西南風,從六月份開始,七月份盛行,八月份次之。平均只有2—3級。九月份下旬開始至來年的四月上旬為冬季風。風速以十一月份最大,一般為東北至東北東風。
海霧從十一月份至來年的六月份產生,以三月份最多,月最多次數8次,次之為6次,7—10月份為純霧期,如有霧,能見度在1公里以內,3—5月能見度較差,7—10月能見度最好,濃霧一般產生于午夜及早晨,連續最長3天,最短1小時。
雷暴5—8月份最多,12月至來年2月為無雷期,雷暴的產生常造成暴雨。
鼓浪嶼 - 文化傳播
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涌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雅的人居環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培養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杰出的音樂家。如今,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第一,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2002年鼓浪嶼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 “音樂之島”。 有國內僅有、國際一流的鋼琴博物館,常年舉辦鼓浪嶼鋼琴節暨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美國音樂周等重大音樂活動。
旅游景點
1、日光巖
日光巖是鼓浪嶼的龍頭景點,包括日光巖和琴園兩部分。是廈門的象征。景區內有一片瓦”、“鷺江龍窟”、“古避暑洞”、“龍頭山寨”、“水操臺”、“百米高臺”等勝景。琴園通過纜車與其相連,有現代游樂項目 “百鳥園”、“電影院”、“英雄園”等,并成為全國首家通過ISO14001標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菽莊花園
菽莊花園位于鼓浪嶼島南部,原是地方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園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花園。園內有四十四橋和十二洞天等景點。全園分為藏海園、補山園兩大部分,各造五景: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補山五景為頑石山房、十二洞天, 亦愛吾廬、聽潮樓、小蘭亭。
3、皓月園
皓月園位于鼓浪嶼的東南海角,為了紀念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歷史功績,人們在此建造了鄭成功紀念園。皓月園景色迷人,明代建筑特色與海濱的沙鷗、樹木、海景山色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圖畫。從鼓浪嶼島上的輪渡碼頭向左走僅五分鐘左右的行程即可進入園內。
4、毓園
毓園從皓月園一側的漳州路或者復興路都可以到達。毓園這座恬靜美麗的園林景觀是為紀念卓越的人民醫學家、著名的婦產科大夫林巧稚教授,毓園于1984年而建的。毓園的建筑布局自然,毓園中屹立著林巧稚大夫的漢白玉雕像,毓園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跡展覽室”,鄧穎超同志親手在毓園中種植的兩珠南洋杉,象征著林大夫秀逸高潔的品格。
5、鋼琴博物館
鼓浪嶼菽莊花園內鋼琴博物館, 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鋼琴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又分為一館和二館,總共陳列了近百架國內外的各式鋼琴.這些古琴的款式、設計是一臺琴一個樣,而且都制作得非常精致,琴身的花紋就跟水墨工筆畫一樣細膩美觀,那全是當年造琴師用手工一刀一刀地精雕細刻的成果,每一臺琴就是一件手工藝精品。古鋼琴彈出的美妙音樂是藝術,古鋼琴本身即使是“一聲不響”,當作靜物擺著,也是一件藝術品。
鼓浪嶼 - 人文景觀
島上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海底世界、毓園、環島路、鼓浪石、天然海濱浴場等。主要節慶活動有兩年一屆的“鼓浪嶼鋼琴節暨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一年一屆的“美國音樂周”,一年一屆的“中秋博餅節”等。
鼓浪嶼名人史跡眾多。這里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保存最為完整的區域之一,島上大批珍貴的摩崖石刻,雖歷經長年風雨洗禮,依舊保存完好。小島人杰地靈,養育出一批蜚聲中外的名人,如漢語拼音文字和標點符號的創建者盧戇章,中國現代音樂先驅周淑安,著名體育教育家馬約翰,著名聲樂家和聲樂教育家林俊卿,著名指揮大師陳佐湟,著名鋼琴家李嘉祿、殷承宗、許斐平、許興艾,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何碧輝,著名科學家盧嘉錫,著名詩人舒婷等。
鼓浪嶼 - 推薦美食
黃勝記肉松店
林記木擔魚丸
原巷口魚丸
葉氏麻糍
馬拉嗓
面線糊(地址在龍頭路200號,他們的店沒有門牌也沒有招牌,向陽坊對面)
碗糕——壽記龜糕店
土筍凍
海蠣煎、魷魚須——龍頭路189號
金蘭餡餅
粒粒香扁食店——龍頭路143號169號
黃則和花生湯分店——龍頭路290號
張三豐奶茶
鼓浪嶼 - 配套交通
市內交通:乘2、3、4、10、11、12、25等公交車到鷺江道下車,之后從輪渡站擺渡上島。從廈門輪渡碼頭乘坐輪渡,約5分鐘即可到達鼓浪嶼碼頭。廈門到鼓浪嶼不用交費,鼓浪嶼回廈門交8元船費。
島內交通:鼓浪嶼已修好一條環島路,全長6公里,由道路、隧道、曲橋組成,以電瓶車代步。環島路以輪渡碼頭為起點,向東往皓月園-大德記浴場-觀海園-菽莊花園-港仔后浴場-英雄山隧道-鼓浪石-鼓浪別墅-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工藝美術學校-內厝澳-燕尾山-三丘田旅游碼頭-海底世界-輪渡碼頭;向西反之亦然。[2]
鼓浪嶼最佳旅游路線:
一日游,一天的時間,可以重點去幾個著名的景點,體驗海島風情,別忘了一路上的小吃哦。
D1:皓月園→毓園→菽莊花園→鼓浪石→日光巖→廈門博物館→海底世界→龍頭路商業街
二日游,兩天的時間,能有足夠的時間體驗萬國建筑的風貌、吃足夠多的小吃、看足夠多的風景
D1:輪渡碼頭→天主教堂→英國領事館舊址→八角樓→黃榮遠堂→四十四號別墅→海天堂構→李清泉別墅→金瓜樓→春草堂→觀彩樓→亦足山莊→番婆樓→楊家園→八卦樓→匯豐公館→美國領事館舊址
D2:游客中心→日本領事館舊址→林氏府→皓月園→大德記→毓園→菽莊花園→鋼琴博物館→延平故壘→日光巖→鄭成功演武場遺址→英雄三島→虎巷→風琴博物館
鼓浪嶼 - 保護廈門
市人大2012年6月29日表決通過了《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從2013年1月1日起,鼓浪嶼島將實行游客總量控制,限制上島游客數量。
鼓浪嶼 - 申遺路如何走?
一些老建筑年久失修
如今,鼓浪嶼已經啟動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并計劃在2013年沖擊世遺。然而目前這里文化遺產保護狀況似乎不容樂觀。鼓浪嶼1949年以前建成的外國領事館和華僑、官僚的私家莊園等建筑共有60萬平方米,約1200幢,但是由于很多老建筑年久失修,幾乎成了危房。
據當地居民分析,這與島上人口流失且人口結構不合理有關。島上的老人回憶,鼓浪嶼曾經是個熱鬧的地方。有工廠,有各國風情的洋房,熙熙攘攘的游客,常住人口通常保持在兩三萬人以上。1993年,廈門市政府出臺《廈門市城市人口管理暫行規定》,按“只準出、不準進”的原則嚴控鼓浪嶼人口。2004年出臺的《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顯示要將島上人口裁至1.2至1.5萬人。廈門市規劃局一位工作人員指出,“當初提出疏解島內人口與工業是出于保護島嶼考慮,因為那時島上有大量工廠、學校等各種單位,給島嶼帶來壓力。于是我們規劃將人口減到1萬至1.5萬。現在已經達到目標了,但是仍然有更多的人在不斷地往外搬,并且現在看來我們做完了人口減法以后,破壞了島內的平衡。”
2010年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鼓浪嶼上常住戶籍居民6800人,空掛戶7100人,外來人口7300人,其中常住戶籍居民中有殘疾人口300余人,60歲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的20%以上。由此看出,目前鼓浪嶼不僅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嚴重,而且常住戶籍居民與外來人口的比例幾乎為1:1。出現歷史建筑年久失修的問題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鼓浪嶼的保護
2003年底,廈門完成城市行政區劃調整,之后,為了發展鼓浪嶼風景名勝區,廈門市政府于2005年1月31日出臺了《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管理辦法》,其中規定:市政府設立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根據法律、法規和本辦法對鼓浪嶼風景名勝區實施統一管理。設在鼓浪嶼風景名勝區內的所有單位,除了各自業務受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外,都必須服從管理機構對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同時,除了風景名勝區建設,鼓浪嶼還有居民社區的建設,其隸屬思明區政府的派出機構鼓浪嶼街道辦管理。這便形成了鼓浪嶼二元管理體制。
根據鼓浪嶼管委會統計,歷次制定的鼓浪嶼景區規劃中,最大年游客接待量增為400萬人次,2009年接待游客量已經近600萬人次,2010年逼近700萬人次。每年大量游客以及伴隨景區開發進行的配套設施建設都給鼓浪嶼原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破壞。
人們思索如果將鼓浪嶼申遺或許是對其人居環境、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好方式,鼓浪嶼管委會為此制定了綜合整治方案,希望能夠借此改善目前鼓浪嶼景區出現的問題。“我們申遺遲了,如果早5年10年,鼓浪嶼就不是這樣。”廈門市政府授權發言人、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鄭惠生曾這樣表示。 一方面為了解決歷史建筑長期得不到應有重視和保護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發展當地旅游經濟的考慮,幾年前,廈門市政府曾責成相關部門在制定相關的管理規范的前提下,扶持和鼓勵鼓浪嶼家庭旅館的發展。于是短短幾年間,鼓浪嶼家庭旅館蓬勃發展起來,截至2010年12月,提出開辦申請的家庭旅館已達110家,其中開業90余家,但領取執照的不足70家。
鼓浪嶼家庭旅館協會會長許一心說,家庭旅館避免了老建筑荒廢,但也存在種種問題:部分無證旅館不僅將老建筑色調從“紅磚、灰墻”變為“紅黃、翠綠”,還破壞了外觀和內部結構。
島上居民認為,這些問題將成為鼓浪嶼申遺的制約,而二元管理體制是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島上居民將這種體制形象比喻為鼓浪嶼的兩個“婆婆”,她們各自為政,出現了如今的問題。國務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是國家對風景名勝區的主管部門,住建部在給福建省政府《關于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批復》中也曾指出過這一問題,《批復》要求“盡快建立有權威的管理機構,健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對風景名勝區實行統一管理,防止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針對這一問題,鼓浪嶼管委會表示,在鼓浪嶼旅游環境的管理上,將會同各相關部門形成合力,提升服務與管理水平,促進鼓浪嶼旅游的健康發展,同時還指出,將在2011年年底編制完成《鼓浪嶼遺產地保護管理條例》草案以及制定 《鼓浪嶼建筑維修規范》(暫用名),以此有效保護島上的文化遺產。在各方的積極努力下,鼓浪嶼是否能夠回歸“中國最美麗的城區”,我們拭目以待吧。
鼓浪嶼 - 交通
前往鼓浪嶼,必須先到達廈門島(也稱廈門本島)。鼓浪嶼與廈門島相隔500米寬的鷺江,輪渡5分鐘即可到達。
“到達廈門“詳細信息請參考《一起游廈門旅游攻略》
飛機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位于廈門島東北部,距廈門市區僅10公里,是國內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的第四大出入境航空港。
機場至鼓浪嶼交通
①乘坐市區巴士:出“抵達大廳”后往西行約3~5分鐘即到停車處,票價10元/人。
行駛路線:機場候機樓→松柏長途汽車站→火車站→輪渡。輪渡站下,在碼頭乘輪渡即可抵達鼓浪嶼。
②乘坐出租車:從機場到廈門輪渡碼頭,的士的線路一般有兩條:疏港路線路(這條線路40元左右,時間不塞車時20分鐘左右);環島路線路(這條線路70元左右,時間不塞車時30分鐘左右,這條線路風景比較好)。
火車
廈門島有跨海長堤與大陸連接,鐵路可直抵廈門市區。廈門火車站位于廈禾路和湖東路交叉口,有多班公交車可達,主要有16、18、21、25、26、28、37路等。出火車站沿廈禾路向西行,可到達去鼓浪嶼的渡船碼頭。
汽車
乘坐汽車前往廈門,一般到達松柏長途汽車站或者湖濱長途汽車站。湖濱長途汽車站距離輪渡碼頭不是很遠,很多公交都到。
松柏長途汽車站出來后向左手邊走,路邊就是公交站臺。如果趕時間,可以做松柏車站到火車站的公交專線(1元),10分鐘左右抵達火車站,轉乘BRT到第一碼頭(約8分鐘抵達,0.5元),然后轉乘L1鏈接線到輪渡碼頭(約2分鐘抵達,0.5元),經輪渡過鷺江到鼓浪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