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老外灘
寧波老外灘
寧波老外灘坐落于寧波三江口北岸的寧波老外灘于1844年開埠, 地處寧波市中心,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三江口匯流之地,唐宋以來就是最繁華的港口之一,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對外開埠區,比上海外灘還早20年。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幾個具有百年歷史的外灘之一。
寧波老外灘 - 簡介
寧波老外灘坐落于寧波三江口北岸的寧波老外灘于1844年開埠, 地處寧波市中心,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三江口匯流之地,唐宋以來就是最繁華的港口之一,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對外開埠區,比上海外灘還早20年。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幾個具有百年歷史的外灘之一。寧波老外灘,通過保存歷史建筑和街區風貌,植入新都市文化,將厚重的歷史與發展的愿望完美結合在一起。由文物、舊、漸舊、新的建筑物構成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見證和載體,改造者著意打造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韻味。如今的老外灘骨子里透出現代意味,是一個集吃、住、玩、休閑、購物、娛樂為一體的時尚消費中心。
寧波老外灘 -歷史
寧波老外灘位于寧波市三江口的江北岸,是進入寧波古城的門戶。寧波在唐代即為中國四大港口之一,鑒真東渡的起始點就在寧波,在南宋時期為中國三大港口之一,并設立市舶司專門負責管理對外貿易的。雖然清政府一直采取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但寧波與日本、南洋各地一直保持著藕斷絲連的貿易往來。清初中國缺銅,政府鑄銅錢和民間制銅器多通過寧波從日本進口銅及銀等;而日本也從寧波進口江南的絲綢、棉布、瓷器等。在清代實行全面閉關之時,寧波是唯一保留了對外貿易的特殊港口。這種特殊的港口地位從1644年到1684年左右,時間長達約40年。
1842年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 寧波作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國商人蜂擁至寧波,英、法等國采用奪取主權,建立據點,霸占海關、控制海口,壟斷航運,推行洋化等一系列手段,把寧波港扭曲成半殖民地性質的港口。1844年正式開埠。不久,江北岸便發展成為英、法、美三國僑民居留區域。是中國最早的“租界”之一,歷史上也稱為“外灘”,其開埠歷史比上海外灘還要早上20年,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外灘之一,一直到上海口岸崛起,寧波口岸的地位才被逐漸削弱。1927年,中國政府收回了江北岸外人居留地的行政管理權江北外灘也在歲月的洗禮中完整地記錄下了近代寧波的歷史變化,體現西方工業文明的器物與各類設施集中在這里出現,如寬敞的馬路、整潔的街面以及電燈、自鳴鐘、腳踏車、洋房、教堂、醫院、銀行等首先在這里出現,在客觀上也推動了寧波城市的近代化進程。成為了浙江省唯一現存能反映港口文化的外灘。
寧波商幫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四大商幫之一(晉、徽、寧紹、潮汕),利用外灘這一通商口岸所帶來的發展機遇以及對內、對外的航運貿易優勢,紛紛創辦輪船公司,其中以寧波幫的商人——虞洽卿、朱葆三、李云書創辦的寧紹輪船公司和三北運輸公司最為出名,在三江口到下白沙一帶修建碼頭,從事寧波至上海等地的運輸,特別是從事對外經濟活動,寧波商幫便以上海、寧波為基地,經商足跡遍及長江流域和天津等商埠。《鄞縣通志》稱:“至五口通商后,邑人足跡遍履全國、南洋、歐美各地,財富日增。”
從最近一次文物普查情況來看,寧波外灘的54處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處與寧波商幫有關, 在這些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建筑物,反映了豐富多彩的西式和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從建筑功能看,既有辦公和宗教活動場所,又有金融、貿易和豪華住宅。為此,外灘歷史文化保護區作為寧波近代歷史標志性地段,被《寧波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為6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本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范圍為:東濱甬江,南接新江橋,西界人民路,北至輪船碼頭。在目前開發改造范圍內,巡捕房、宏昌源號、朱宅和嚴氏山莊四幢建筑被列為市級文保建筑。
寧波老外灘 -規模
杭州有新西湖,上海有新天地,寧波有老外灘。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的老外灘面積,卻囊括了個性消費的所有功能,包括城建展館、國際酒店、世界美食、城市公寓、行業會館、生活天地,一舉成為寧波最頂級的社交平臺,一個高檔次、多元化的商業街區。
經過百年落寞,2005年1月1日,投資6億元的寧波老外灘重新開埠,將形成新的商業區,和寧波天一廣場成犄角之勢。
沿著江邊,外國領事館、天主教堂、銀行、輪船碼頭一字排開,幾乎記錄了寧波開埠的整段歷史。這些建筑,至少有100多年歷史。目前保存下來的文物建筑有:英國領事館、巡捕房、侵華日軍水上司令部、浙海關、天主教堂、江北耶穌圣教堂、寧波郵政局、通商銀行等還有一些民房,如老“宏昌源號”、商人私宅“嚴氏山莊”、“朱宅”等建筑,這些建筑具有濃郁的歐陸風格,代表了英、法、德、荷等多國建筑風格。與中國傳統民居形成鮮明對比。
寧波老外灘 -研究價值
歐陸風情的建筑長廊
江北外灘一帶的建筑有著濃郁的歐陸風格。此外,還有一些民房,如嚴氏山莊、朱宅、老商鋪“宏昌源號”等。這些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風格,與中國傳統民居形成鮮明對比,極具觀賞價值。
寧波近代商幫的起航地
寧波的近代商幫利用外灘這一通商口岸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利用身處當時中國對外開放前沿地帶及對外貿易的先天優勢,紛紛創辦輪船公司,從事寧波至上海等地的運輸,特別是從事當時頗有風險的對外經濟活動,從而大大促進了寧波商幫的近代化進程。據查寧波外灘的54處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處與寧波商幫有關。
近代商業文化的展示區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外灘是寧波的商業中心。這是一個圍繞港口而興起的特色商業區。整個外灘區塊可以分為三層,各街區的功能非常清晰:第一層是外馬路生產作業區,第二層是中馬路消費區,第三層是后馬路居住區。
新事物、新觀念的實驗場
近代寧波外灘是新觀念、新事物不斷萌芽,新舊觀念不斷碰撞的地方,吃穿住行玩樂等方面都浸潤了西化的色彩,西式糕點、西洋電影、夜總會、舞廳等進入了當地百姓的生活,住洋樓、吃洋菜、點洋燈都成為了時尚。寧波的老百姓正是從外灘這一窗口看到了世界,接觸了西方文明。
富有開創性的教育中心
近代寧波外灘還是一個教育中心。像斐迪(現在的寧波三江中學)、斐德、正始、毓才中學等都是當時最好的學校,教會為了籠絡人心,在外灘一帶相繼辦起了一批公益性的教育機。這些學校不僅吸納了一批外國人充當老師,還把當時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滲透到了日常教學之中,當時許多生動的教育活動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外來宗教的集散地
1844年1月1日,寧波五口通商開埠,指定江北岸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1860年前后,外國領事、商人、教士、外僑僑眷等多數居住在江北岸槐花樹下至桃花渡法國天主堂沿江一帶。寧波外灘附近的宗教基本上是外來的,在這塊區域內,修道院、耶穌堂、天主堂遍布。目前尚存的外來宗教的一個實物標志就是建于1872年的法國哥特式建筑———天主教堂,建筑面積4380平方米。
2002年,寧波城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出資6億元對老外灘進行了改造。如今的老外灘,經過重建,基本保持了當初十里洋場的風貌,成為寧波新的時尚風標,成為新的商業區,和天一廣場成犄角之勢。
寧波老外灘 -最新新聞
2014年7月28日凌晨,寧波老外灘一座有百年歷史的天主教堂突然起火損毀,很多人大老遠就看到了沖天火光。
這座教堂是寧波城市的地標建筑之一,目前更是當地新人拍攝婚紗照的必選景之一。天亮后,不少市民自發來到教堂外進行祈禱。有人不禁惋惜:教堂燒毀了,老外灘的文藝腔調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