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
中伏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的第二伏。也稱二伏。通常指從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唐 皎然《五言奉和陸使君長源水堂納涼》:“六月正中伏,水軒氣常凄。” 宋 惠洪 《夏日陪楊邦基烹茶分韻得嘉字》:“炎炎三伏過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宋 曾鞏 《苦熱》詩:“憶初中伏時,怫郁炎氣升。”參見“ 三伏 ”。
相關資訊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歷7 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段時間。“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夏至以后,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于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并不出現在夏至,而是出現在夏至以后的“三伏”。
每年入伏的時間并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盡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比較麻煩。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 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從初伏到中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也是 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就出現了有些年份整個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 天的情況。